【資料圖】
9月2日,是北交所宣布設立一周年的日子。一年來,北交所取得的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其中,掛牌上市公司達到110家,累計融資235億元,合格投資者數量超過512萬。此外,公募基金、社保基金、保險資金、QFII、RQFII等紛紛進場布局。個人以為,對于北交所而言,雖然成績可圈可點,但有三個方面的問題不可被忽視。
當年從提出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到首批25家公司掛牌,前后只有8個多月的時間,也讓市場見證了什么是“科創板速度”。而北交所則讓市場見證了什么是“北交所速度”。從宣布設立,到正式開市,只有短短的74天。期間,涵蓋發行上市、融資并購、公司監管、證券交易、會員管理以及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等方面的規章制度陸續發布;且開市通關測試、開市仿真測試,以及多次聯網測試均順利完成,也為北交所的開市打下了制度建設與技術準備的基礎。
而從開市到9月2日,期間北交所掛牌公司數量與開戶數量同步增長。比如今年2月22日,北交所開市滿百天,掛牌公司達到84家;6月24日,北交所迎來第100家公司掛牌。開戶數量方面,開市時有超過400萬投資者入場,是宣布設立前的2.3倍。至今年6月底,北交所合格投資者數量已達到505萬戶。掛牌公司數量與開戶數量的同步增長,客觀上也讓市場見證了另一種形式的“北交所速度”。
由于掛牌公司已是真正意義上的上市公司,毫無疑問,北交所的設立,既為更多企業上市提供了全新的選擇,讓更多企業擁有了融資的場所,其對于實體經濟的發展,也提供了必要的支持。而且,北交所設立,也為PE/VC的退出提供了新的通道,對于提升PE/VC投資“專精特新”型中小企業無疑是大有裨益的。此外,北交所還為公募等機構投資者以及適格投資者提供了新的投資場所與投資標的。所有這一切,無疑都是值得肯定的。
盡管一年來北交所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可忽視。畢竟,作為資本市場不斷改革的成果,北交所也需要在發展中不斷完善,通過進一步健全制度建設、強化市場監管,以及提升投資者保護水平,來促進北交所自身的發展。
個人以為,針對北交所目前的狀況,有三個方面的問題須引起警覺。首先是流動性問題。由于建立了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如同兩融業務、股指期貨等一樣,北交所也將市場中眾多的中小投資者擋在了大門之外。千千萬萬的投資者無法進入北交所交易,對于北交所的流動性所產生的影響也是不言而喻的。更何況,北交所由于企業自身的特點,以及市場本身的屬性,也會讓部分投資者對于北交所敬而遠之。北交所諸多個股出現的心電圖走勢,以及超低的換手率,客觀上并不利于該市場的發展。
其次是北交所的板塊定位問題。北交所主要定位于創新型中小企業,重點支持“專(專業化)精(精細化)特(特色化)新(新穎化)”型中小企業的發展,這一定位是非常明確的。但如何堅守這一定位,卻是北交所必須直面的問題。像創業板在堅守板塊定位上曾經迷失,養殖企業溫氏股份曾成為“創業板一哥”即是明證,更多不適合定位的企業掛牌,也讓創業板變得有點不倫不類。顯然,北交所要避免重走創業板的老路。
此外,北交所對于掛牌公司的吸引力問題。提升北交所對掛牌公司吸引力,是北交所必須直面的另一個問題。自北交所開市至今,已先后有觀典防務轉板科創板、泰祥股份與翰博高新轉板創業板等三起成功轉板案例。這對于北交所來說并不是好消息,也凸顯出北交所對于這些轉板企業吸引力的缺失。為了防止更多北交所企業轉板,提升北交所的吸引力已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