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鴉片戰爭》敲開橫店影視文化產業的大門,如今這里已成為全國影視行業的晴雨表和風向標;隨著“金雞獎”長期落戶廈門,廈門影視產業發展全新篇章也悄然開啟,文化創意產業鏈已成為廈門超千億的產業鏈之一;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 “電影之都”稱號的青島,正加速構建影視全產業鏈格局,產業、城市互促共進,品牌影響力和城市名片效應不斷放大……
做出發展影視文化產業的決定時,這些城市已經在謀劃新的未來了。如果說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對于城市而言,影視則更像是“文化的容器”。鮮活的影視文化產業內容構建出了嶄新的地標氣質,詮釋著城市文化的深刻內涵。在契合城市發展的同時,為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賦予更多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升區域文化產業格局和挖掘城市生活多元性賦能,影視文化產業持續不斷的創造力和內容力,是為城市注入新活力的源泉和支柱。
城市升級發展中影視文化產業:融合多元產業發展,創造全新經濟增長點
根據上海交通大學文創學院和華誼兄弟研究院聯合發布的《中國實景娛樂發展調研報告之“影視文化賦能城市發展新動力”》(以下簡稱《影視文化賦能城市發展新動力》報告)觀點,影視文化產業融合多元產業發展,為城市發展創造了全新經濟增長點。
具體來說,《影視文化賦能城市發展新動力》報告認為,影視文化產業在城市升級發展進程中,具有“提升城市經濟實力,增強城市競爭力”,“多業態、規模化的影視文化產業經濟效益”,“與多元產業融合的全新經濟增長模式” 三個維度的特點和積極作用。
首先,影視文化產業具有巨大的商業價值和經濟潛能,影視文化產業自身能夠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在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2.15%、2012年的3.36%提高到2018年的4.30%,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逐年提高。其中,影視文化產業的貢獻最為巨大,影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傳播、消費的數字化、網絡化進程加快,數字內容、動漫游戲、視頻直播、視聽載體、手機出版等基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新興業態正在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增長點。按照申萬行業分類標準,截止目前,文化傳媒板塊滬深成分股個數接近80,相關企業的總市值超過7000億元,企業員工總數接近30萬人。《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20)》顯示,2019年中國傳媒產業總產值達到了22625.4億元,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有5.8萬家,上述企業實現營業收入86624億元。
其次,影視文化產業本身具有多業態發展的潛力,容易制造規模效應。我國目前的一些影視園區模式就是基于這一多業態協同發展的特點。在生產和制作方面,能提供全方位的影視生產制作與消費服務,通過“筑巢引鳳”形成影視企業聚集和影視文化產業輻射效應,形成規模化、專業化的交互式影視產業鏈,推動技術的發展和產業利潤的共贏。在消費和創新擴散方面,與數字影視技術、創意設計、非遺文化等相結合,形成以影視文化產業為核心,對外進行文化交流、溝通和發展的基地,拓展影響力。
更為重要的是,影視文化產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力更體現在其強大的帶動性與融合能力上,除了影視文化產業自身的巨大利潤之外,它亦能助推其它產業的發展,刺激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影視文化產業能夠與其他產業建立相互滲透的循環體系,擴大整體的經濟影響力。影視文化產業能夠與旅游觀光、餐飲服飾、電子游戲等文化娛樂產業緊密相連,帶來更多經濟利潤。影視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有機結合是多個城市和國家大力推動的發展方式。
影視文化新指標體系下的城市發展新方向:用影視IP重塑城市品牌
既然發展影視文化產業益處良多,那是否所有城市都適合呢?對此,《影視文化賦能城市發展新動力》報告選取了56個國內城市為樣本進行研究分析,構建了一套整合型城市影視文化發展指標,從多維度出發為城市進行分類,并為不同類型城市提出了如何針對性借勢影視文化發展的具體建議。
如在此次樣本的56個城市中,武漢和福州屬于“穩健發展待突破型”,其特征是經濟發展水平穩定,社會文化旅游等維度發展相對均衡;與繁榮活力流量型城市相比較,城市品牌效應仍待提高,文旅吸引力仍需提升;影視文化可成為城市突破性發展和流量性增長的關鍵。
基于以上特征,報告認為武漢、福州等穩健發展待突破型城市,可以從善用影視IP媒介、營造城市文旅熱度和引入實景娛樂項目、提升旅游資源質量兩個維度著手,一方面,通過豐富影視IP作品創作,將所希望呈現的城市形象與相關影視IP作品相結合,形成足夠的城市特色,營造城市文旅熱度。另一方面,通過引入大型影視實景娛樂項目,提升文旅資源質量,創造大量文旅需求,帶來文旅流量。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