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開遠市中和營鎮葫蘆塘村委會媽恨村,一片片綠油油的旱稻起伏錯落,層層疊疊遍布山間,美不勝收。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媽恨村地處開遠市東部,由于地勢較高,早些年村民生產生活諸多不便。“我們村地處山區,路遠坡陡,以前用水是個難題,基本只能靠天吃飯。”回想過去,媽恨村黨支部書記劉應祥感慨道。
由于村里常年缺水,劉應祥在成年后,只身到開遠城區,在一家工廠里做爆破工。“當時不怕放炸藥,就怕爆破后的工序。因為每次爆完,需要排查爆破的效果,看看有沒有啞炮,這個時候往往是最危險的。”劉應祥說。
在外拼搏3年后,劉應祥覺得原來的工作太過危險,2003年,他回到了村里,開始種植玉米等糧食及經濟作物。
為了解決村里的缺水問題,2011年以來,開遠市煙草專賣局投入516.3萬元資金,建設了庫容28.26萬立方米的媽恨水庫,還修建了水窖、管網、機耕路等一批功能完善的基礎設施,受益農戶達100多戶,覆蓋2000多畝耕地。
有了水庫,生產用水難的問題解決了,為村里多元化發展打下了基礎。
近幾年,作為村里的帶頭人,劉應祥帶領村民們在一些地勢平坦的區域開展辣椒、玉米等輪作,在坡度較大的地塊則種植果樹、香椿等經濟作物。通過多元種植,提高了耕地的產出率。
2022年,按照云南省煙草專賣局,紅河州委、州政府部署及紅河州煙草專賣局要求,開遠市煙草專賣局在云南農業大學、開遠市農業農村局的支持下,在中和營鎮響水村委會實施500畝糧煙協同發展雜交水稻旱種示范。
受種植示范輻射帶動影響,2023年,媽恨村村民以每畝800元的流轉金將土地進行流轉,連片種植了300畝旱稻,部分村民加入旱稻區用工行列,增加了一份收入。
“去年我種傳統經濟作物和南瓜、玉米等,加上土地流轉的收入,差不多有16萬元進賬。”劉應祥笑著說。
隨著種植業發展規模越來越大,媽恨村成立了村民小組經濟合作社,通過組建產業技術服務小分隊,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精準開展技術指導,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帶動整個村子發展致富。
如今,媽恨村村民們靠著勤勞踏實發展多元化種植業實現增收致富,一半以上的人家住進了小樓房,開上了小汽車,生活一天比一天舒心。(記者 鄭義 通訊員 潘柯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