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頁-臺海網]
當地時間6月3日至4日,以沙特阿拉伯為首的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與以俄羅斯為首的非歐佩克產油國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舉行會議,審議今年下半年的石油生產政策。經過漫長且艱難的談判,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終于在4日就未來原油減產目標達成一致。
(資料圖)
△6月3日,位于維也納的歐佩克總部大樓外景(路透社相關報道配圖)
根據會后發表的聲明,“歐佩克+”23個國家同意將2023年達成的減產協議持續實施到年底,并且從2024年起將產量目標調整為每日4046萬桶。這意味著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每天的減產規??傆嬁蛇_到近140萬桶。
俄羅斯和沙特代表均表示,兩國自愿將各自每日50萬桶的減產幅度延長至2024年底。沙特還將在今年7月將每日減產數量增加到100萬桶,這一額外減產行動,預計將持續一個月,但也有可能會進一步延長。
△路透社相關報道截圖(題圖為沙特能源大臣阿卜杜勒-阿齊茲·本·薩勒曼)
隨著經濟前景的惡化,今年4月,俄羅斯等幾個“歐佩克+”產油國同意自愿減產,減產總幅度超過每日100萬桶,這一出人意料的舉動短暫支撐了石油價格,但未能帶來持久的市場復蘇。俄烏沖突重創全球經濟,再加上旺季需求預期被看淡,石油生產商正在努力應對價格下跌和市場劇烈波動帶來的問題。
△創意圖(圖自網絡)
此次會議是在“歐佩克+”4月宣布大幅減產后,原油價格經歷短暫反彈但卻再次下跌的背景下召開的。據媒體報道,在本月兩天的會議中,各成員國就減產問題的意見并不統一。據路透社報道,以沙特為代表的主要海灣產油國希望給下半年的石油產量設定更低的“基準線”,即在當前基礎上每日再削減原油產量100萬桶,但這一思路遭到尼日利亞、安哥拉等非洲產油國的反對。
對此,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鐘飛騰在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環球資訊廣播采訪時分析指出,“歐佩克+”各成員國之間的現有產能狀況不一致,導致各方對是否進一步減產持不同看法:
以沙特為首的歐佩克認為,在4月同意減產以后,國際原油價格沒有按照預期的幅度上升,因此認為有必要進一步討論減產議題。
沙特等國與西方國家之間關于引發石油價格下跌的原因存在爭議。沙特認為是供應過剩,而西方國家則認為是抗擊通脹采取的加息導致經濟下跌,進而引發需求下跌。歐佩克希望進一步討論原因。
沙特等國預期減產會讓供需趨向平衡,油價有望上升。但從現有的信息來看,歐佩克內部對此看法存在分歧。海灣國家是很有信心,但非洲的幾個成員國,由于受疫情等因素的沖擊,導致其產能不足,如果在4月的基礎上再減產,而油價又不能很好提升,那么,這些國家的國際收支就會出現失衡,從而威脅到這些國家的財政安全。
素材來源丨環球資訊廣播《直播世界》
總臺記者丨阮佳聞 張晗 陳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