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1-2 月經濟數據與2 月PMI 交叉驗證,需求收縮壓力在切實改善。但改善幅度并沒有同比數據表現出的那么大,且社零、房地產和基建的持續性都不強。
社零扣除基數效應后三年平均增速4.1%,這輪疫情給一季度增速蒙上了不確定性;房企融資端將制約后續施工,房地產投資正增長也難持續;基建仍面臨財力緊張、支出結構調整等五方面因素約束,難以保持6%以上高增長。
社零:消費復蘇動力略強于2021 年,但仍只有疫情前一半。從總量來看,相比去年底1.7%的增速,消費無疑是在大幅好轉,但并沒有同比增速6.7%表現出的這么樂觀。扣除基數效應后三年平均增速為4.1%,略高于2021 的兩年平均增速3.9%,但仍相當于疫情前一半。兩會確定了5.5%的GDP 增速目標,對應社零增速要達到6%-8%,1-2 月低基數下增速為6.7%,全年保持6%以上仍有困難,需要相關促消費政策加大力度。
房地產投資增速怎么達到3.7%的 主要來自施工面積和價格因素。房地產投資由土地購置和施工面積決定,從歷史經驗來看,在土地購置費下降時,施工面積也能拉動房地產投資正增長。比如2013 年2 月,土地購置費下降25.6%,電子行業北上資金月報電子行業北上資金月報施工面積增長15.3%,房地產投資實現了22.8%的高增長。我們將施工面積分為新開工、繼續施工、凈停工三塊,發現主要來自“繼續施工”的增長,盡管新開工下降了12.2%,但繼續施工面積比去年同期增加3.8 億平,給施工面積帶來1.4 億平的增量,從而拉動1-2 月房地產投資實現正增長。
基建:基建增速(不含電力)為8.1%, 屬于2018 年以來基建增速的最高區間,但年內增長的持續性仍充滿不確定,相關約束性條件尚未改善:(1)財政支出結構調整,疫情發生以來,民生類支出的優先度顯著高于基建類支出,基建擴張受限。
(2)地方財力緊張影響地方政府投資意愿。減稅降費和2022 年土地出讓收入負增長會加劇地方財力緊張局勢,而舉債又受到嚴格監管。財力有限情況下,地方政府增加投資的意愿不可避免會受到影響。(3)防范化解風險的底線思維沒有改變,對隱性債務、城投債的監管不會放松。(4)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下,不會像以前那樣“大上項目”,更注重項目質量,投資難以快速反彈。(5)長期來看,隨著人口減速,基建需求也會減少。
風險提示: (1)疫情變化超出預期;(2)擴內需政策出現重大變化;(3)貨幣政策寬松超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