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SaaS公司的機會是否來了?
【資料圖】
來源丨創業邦(ID:ichuangyebang)
作者丨巴里
編輯丨子鉞
圖源丨圖蟲創意
2022年,在經歷SaaS上市公司股價大跌、獨角獸估值暴跌后,SaaS圈又傳來一個重磅消息。
近日,有媒體報道,全球最大的SaaS巨頭Salesforce宣布“解散”中國區直銷部門,涉及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業務,引發業內關注。
據了解,目前Salesforce已經關閉位于香港的辦公室。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的業務將交給阿里云代銷。Salesforce在新加坡還保留原中國區業務團隊,負責對接客戶和合作伙,包括對接阿里。
作為在美國市場締造神話的SaaS行業鼻祖,Salesforce的成功一直被業內視為典范。這家1999年在美國成立的企業最開始專注于CRM(客戶關系管理),后逐漸覆蓋財稅、人力等多個SaaS細分賽道。
2022財年,Salesforce營收達264.92億美元(約合1800億人民幣),與其2004年上市時相比,營收增長超200倍。而亞太地區的總收入占比為9%。
入華18年,Salesforce似乎長期遭遇“水土不服”。CRM頭部廠商銷售易的CEO史彥澤發文稱,Salesforce這么做除了中國區業務本身的挑戰,目前大環境和趨勢也是退出的重要因素。
伴隨著Salesforce的成功,國內曾涌現出了一批基于SaaS模式的CRM創業公司。大家都堅信未來中國也能誕生出巨頭級的公司。這些公司也被稱之為“Copy from USA”。
中美SaaS市場一直存在“十倍論”之說。阿爾法公社創始合伙人許四清曾指出,中國企業平均每年采購SaaS的金額與美國存在10倍的差距,這是中國ToB創業者的巨大機遇。
那么,中國SaaS公司的機會是否來了?中國SaaS創業者又該如何做強自己?
“并非天上掉餡餅,
你也要有能力接得住”
“對于國內SaaS公司來說,的確是個突破的機會。”一位SaaS創業者對創業邦說道。
國產替代本身就是一個大趨勢。但要做到,也并非以天上掉餡餅,坐享其成。
首先,國內SaaS公司要加強自身產品建設,自己的軟件能力要和目標客戶的需求相匹配,確保能夠承接得住。
其次,一定要理性的替代。
很多企業在國內不用Salesforce,但可能在海外使用,中國市場只是它的一個分公司或者業務分支。所以,國內SaaS公司還是要有清晰的定位,替代掉的只是這家企業中國業務的部分信息化而已。因此,這就要求國內SaaS公司要有充分的連接能力,也就是對數據平臺、應用平臺的能力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Salesforce之所以能夠在國外取得成功,在于其解決的是銷售過程的管控和銷售效率的提升問題,國內產品仍存在一定差距。”該創業者說道。
在2015年以前,伴隨著Salesforce的成功,國內涌現出了一批基于SaaS模式的CRM創業公司。
“當時,大家都堅信未來中國也能誕生出巨頭級的公司”,這些公司也被稱之為“Copy from USA”。
伴隨著當時國內火熱的企業上云熱潮,國內第一波SaaS創業潮得以爆發。
但在后來很長一段時間,這些創業公司一度走入低潮。
阿爾法公社創始合伙人許四清在創業邦DEMO CHINA上曾分析,中國SaaS市場滯后有三大原因:
1、舶來品先進好用。
2、企業客戶尤其是大型客戶喜歡做in-house開發。企業內部的技術派經常覺得創業公司的產品沒什么了不起,自己也能做,于是便招兵買馬自己干。
3、投資和創業周期長、關鍵技術門檻高是企業服務的特征,但是過去20多年國內ToB投資欠賬也是事實。
但好消息是,中美SaaS市場一直存在“十倍論”之說。
許四清指出,中國企業平均每年采購SaaS的金額與美國存在10倍的差距,這是中國ToB創業者的巨大機遇。
在中國企業服務里,IaaS、Paas和SaaS分別占62%、10%和28%,這與美國的14%、15%和71%相對比是倒掛的。
究其原因是大廠先行,BAT等云服務商已經為行業起步鋪平了道路。但面向應用的SaaS領域,國內還處于快速起步的階段,這個領域的機會還有很多。
創業者不用樣樣都好,
只需要“一針杵破天”
在美國,SaaS公司有一個8年成長模型,也就是說這些公司平均的上市時間是8年,也被稱為“53221”模型。
具體來說,一家SaaS公司前2-3年是在做基礎產品的構建,如果年營收以100萬美金起步計算,此后的5年通常會分別保持5倍、3倍、2倍、2倍、1倍的增長,第8年上市的時候營收規模就是1.5億美元。
上述創業者指出,這套美國經典的SaaS增長模型在中國同樣適用,但能夠跑完這套模型的中國公司寥寥無幾。
“沒有跑完這套模型前,絕大多數SaaS公司是不具備上市能力和并購能力的,即便是Salesforce并購Mulesoft、Tableau、Slack等公司也是在其2004年上市之后才開始。”
同時,美國SaaS公司的上市是一個綜合指標論,具體會看四個指標:
1、增長速度,也就是公司的增長率有多高。
2、續費率和續約率。續約率方面,國內續約率至少要做到85%以上,國外做到90%;續費率方面,國內頭部公司可以做到110%左右,國外需要做到120%-130%。
3、獲客效率。如果ARR (年度經常性收入) 除以CAC(客戶獲取成本)能夠做到1,LTV(客戶全生命周期價值)除以CAC做到4或者5,那么這家公司的價值模型就跑通了。
4、是否具備現金收窄的運營能力。Salesforce成立十年之后仍然在虧損,但其現金流是持續收窄,整個公司的體量也在不斷變大。而國內很多公司的情況是:今年做2億元營收,今年就要凈花掉2億元,簡單來說就是“花錢買收入”。
該創業者指出,中國的SaaS創業者往往看到的是,Salesforce是靠資本并購做大做強這樣一個表象,但卻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Salesforce自身有著一個健康的模型和完善的能力。而國內絕大部分公司還沒有開始綜合地思考自己的增長效率、留存率和現金收窄的運營能力。
當這些能力不完全具備的時候,這家SaaS公司就談不上“健康”,更不要談“擴張”、“并購”了,所謂的“上市”也只是奢望。
“即便是公司做到了5億港幣以上的營收,符合港股的上市標準,但由于港股是全注冊制,如果公司的綜合指標不健康,也仍然是個垃圾公司。”
他認為,中國的SaaS公司正在從一個機會型增長慢慢要變成能力型增長,在這個時候,比拼的是誰更理智、更專業、更有定力。
國外SaaS公司通常非常專注,只做一個細分領域,而不是像國內公司先做一個領域,后來發現客戶不買單,再做另一個功能,這個客戶也不買單,再做一個硬件,最后把自己組合了一個全功能產品。
“功能最全的產品是瑞士軍刀,但那只是一個玩具而已。”
許四清也同樣認為,投資機構最早投SaaS類項目時,都是為了解決某一個垂直領域的問題,例如IT服務、移動支付、協作開發、人力資源等等,實際上就是圍繞管人、管客戶、管錢、管供應鏈來做的。
“創業者并不需要樣樣都好,只需要‘一針杵破天’,將最優勢的地方做到行業第一位,你就是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