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領域,清華北大都不如這所大學。
創業邦(ID:ichuangyebang)原創
作者丨潘磊
(資料圖片)
編輯丨海腰
圖源丨中南大學
“這所大學,可能在未來20年沖進中國的前15位”。
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鄭強,曾經在一段視頻中對中南大學大加贊賞。
這刷新了很多人對中南大學的認知——這所校址位于長沙的大學,在過去的大多數時間中,并未如此有存在感。
直到兩個“中國首富”的出現,外界才注意到中南大學是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以及三一集團創始人梁穩根的母校。
但在投資領域,這種“信息差”早就不存在了。
比如在儲能方面,中南大學的校友錄儼然是一種寶貴資源,或許意味著一個回報巨大的投資項目。
其中原因在于,這所大學被認為是中國動力電池行業的“黃埔軍校”,培養的人才是電池產業鏈公司的香餑餑。
中南大學校園
清華北大,比不上這個“中大”在搜索引擎中輸入“中南大學電池”,會跳出來一系列相關搜索,比如“中南大學電池方向的老師”,“中南大學電池材料”,“中南大學電池教授”,等等。
這意味著只要與電池相關,基本上繞不開這所學校。
“我們的研發中心設在長沙,技術團隊主要是來自中南大學的材料專業科技人才。”一位供職于某全釩液流電池企業的人士稱,(電池行業)最好的技術都在這所大學。
大學專業中所謂的“生化環材,四大天坑”,在中南大學并不成立。
與之相反,這所大學把“破壞性創新”演繹得淋漓盡致,投資人對此趨之如騖。
另一位在某全球車企擔任研發高管的人士也表示,甚至連清華、北大這種頂級大學,在電池行業的影響力也比不上中南大學、湖南大學、中科院物化所等機構。
上圖顯示,中南大學畢業生創立的公司,已經覆蓋了電池行業從原材料到制成品,以及制造裝備在內的全產業鏈。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發布的《2019全球儲能市場長期展望》,全球儲能市場2040年總投資額將達6620億美元,中美將是全球最大市場。
德勤2018年底發布的研究報告《超速發展:全球電池儲能市場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也稱,電池儲能可以實現快速部署和精準定位,能夠提升電網的效率和復原力,這個優勢讓其前景更加引人入勝。
但在這些報告發布之前,出自中南大學的王傳福們,差不多已經研究了20年電池。
中南大學校園
地下有寶,找電池項目就得去湖南能夠在中國電池行業扮演關鍵角色,可能跟中南大學的地理位置有些關系。
湖南被稱為“有色金屬之鄉”,礦產資源豐富,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人在這里開采鐵礦。
另外,鎳、鈷、錳、鋰、鈉等與電池有關的礦產,湖南也是一應俱全,這為中南大學發展相關專業提供了資源稟賦。
根據湖南省人民政府官方網站的消息,早在2017年,其有色金屬產業就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500.57億元。
地下有資源當然要挖出來,所以湖南的電池產業配套也相當完備——投資者和創業者能夠在這里找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無論是原材料、技術,亦或是人才。
與電池技術創新密切相關的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和隔膜等“四大主材”,湖南一個不落全都有。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公開資料,湖南在鋰電池產業已經形成了覆蓋產業鏈所有核心環節的比較優勢。
在這其中,光是正極材料的規劃產能就達到120萬噸。
電動汽車產業鏈研究機構EVTank,在其2月份發布的《中國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行業發展白皮書(2023年)》中披露,2022年中國鋰電池正極材料出貨量為194.7萬噸。
寧德時代、松下等電池巨頭,早就把湖南作為自己最為重要的原材料供應地。
根據不完全統計,湖南有超過50個“鋰電池產業基地”。
在寧鄉甚至有一個“鋰電谷”,聚集了數十家產業鏈頭部企業。
由于動力電池占到了新能源汽車成本的40%左右,一些車企干脆直接在長沙等地設立生產基地。
比亞迪2009年就在長沙建廠,2022年在這里完成了近700億元產值。
比亞迪旗下的動力電池企業“弗迪電池”,同樣在長沙擁有工廠。
另外,上汽集團也在長沙建有生產基地。
同時,湖南距離汽車生產的重鎮廣東很近,這是另一個地理優勢。
流行教授創業早在2012年,中南大學就已經成立了150余家“學科性公司”,這在其他大學聞所未聞。
中南大學教授們創辦的企業包括山河智能、博云新材及紅宇材料等。
其中山河智能創始人何清華,是中南大學工程裝備與控制系系主任。
博云新材創始人黃伯云,曾經擔任中南大學校長——他也因此為被認為是“技術校長”,“院士企業家”。
格林美創始人許開華,既是中南大學的學生,后來也作為教授任教于這所大學。
這打破了當時很多人對大學教授的刻板印象,所以不同的聲音出現了,比如認為教授創業屬于“不務正業”。
但中南大學頂住了壓力。
根據公開報道,其中一個典型案例是,從事冶金、材料與電化學研究的中南大學教授李新海,曾創辦鋰星新材料公司,后被杉杉股份收購。
隨后他又做了一個“創新實驗室”,只要開發出新技術,就創辦一家公司,引入投資方完成變現后,又把部分資金投入新技術研發。
通過這種技術創新循環,十多年前他就孵化了6家企業。
但需要指出的是,教授們創業并不都是一帆風順。
比如曾韜教授參與創辦的“中大創遠”,因為和投資方產生矛盾,作價1200萬元的技術股份也沒法變現。
但可能正是這些挫折,讓教授們不斷汲取經驗,并越來越傾向于自己掌控公司運作,成為“技術企業家”。
除了教授們創業,中南大學在優勢學科領域也有公司化運作的項目,比如中南大學粉末冶金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就是圍繞“粉末冶金工程研究中心”推進科研成果轉化。
現在人們已經看到,這些院士、教授不僅僅是學術大咖,而且也在企業經營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角色。
這讓中南大學變得與眾不同,而且成了“造富”效果極佳。
有人說,如果要搞一個大學創富榜,那么中南大學將會名列前茅。
所以正如鄭強所說,這是一個被低估的學校,“清華北大浙大復旦很牛,但中南大學也是牛大學,培養了很多牛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