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手術只是治療的一方面,要密切關注病人術后恢復。”“先把病人口腔內的痰吸干凈,再加大用藥計量。”“這是返流性食管炎的典型癥狀,可以確診。”1月16日一大早,四川省鹽源縣中醫醫院醫技大樓里,王強、黃剛、付麗3個醫生就忙開了手里的工作,因為他們要趕在9點前去白烏鎮參加義診。
他們都是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援彝醫療隊的隊員,來自瀘州市中醫醫院,剛接過上一批援彝醫療隊員手里的“接力棒”。“前期老隊員留下的工作基礎扎實,我們很快就進入了工作狀態。”問起最深的體會,他們的回答都是一個字——“忙”,他們一方面想通過自己的技術減輕更多病人的痛苦,另一方面更想將這些技術傳授給當地醫生留下來。
麻醉醫生黃剛和消化內科醫生付麗為一位70歲高齡的彝族老人做無痛胃鏡檢查,確診胃炎病情。這次胃鏡檢查取樣很成功,同時這也是一場現場教學課。“無痛胃鏡是江陽援彝醫療的一個成功技術傳授案例,是消化科和麻醉科醫生根據這里的實際情況協作實施的一個課題。”他們說,每一次義診,當地百姓聽說是瀘州來的醫生都會有近百人排隊等候,不能辜負了大家的期望。
和他們一同下鄉的還有內二科主任地日阿莫,他一個勁地夸贊援彝醫療隊伍:“他們把先進的技術帶到了鹽源,讓我們的醫療水平有了質的飛躍。從普通胃鏡到無痛胃鏡,為老百姓減輕了疾病痛苦,帶來了醫療便利。還有好多個醫療課題都很棒。”
8:55,王強、黃剛、付麗和義診隊伍一同準時出發,匆匆趕往去白烏鎮義診的路上。
自江陽區和鹽源縣結對進行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以來,醫療衛生事業也是聚焦的重點領域。江陽區投資580萬元在衛城鎮新建中心衛生院綜合大樓,方便2.5萬群眾就近看好病;一批又一批的醫療幫扶團隊如約而至開展“傳幫帶”、選派人員到瀘州醫院跟崗學習,為的是將全新的思路和治療方法留在鹽源、惠及百姓,做到“人走技術不走”。
2021年,西南醫科大附院、瀘州市人民醫院、瀘州市中醫醫院等醫療機構選派醫護人員14人,為鹽源縣鄉醫療機構培訓骨干醫生43人,幫助縣人醫、縣中醫發展壯大骨科、眼科、肛腸科等多個專業,助力縣人醫、縣中醫全力爭創三級乙等醫院;選派縣衛生健康系統10余名管理人員到江陽區進行跟崗學習,鹽源縣醫療衛生行業管理能力得到進一步加提升;組織開展免費巡回醫療活動6場,服務群眾2000余人次。(記者 戚原 通訊員 張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