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壬寅虎年春節不到3天,在云南省祥云縣大山深處的下莊鎮金旦村,一條被當地村民稱為“脫貧街”的農貿市場里,人群熙熙攘攘、車水馬龍的,身著民族服裝的群眾正在購買年貨,個個臉上都洋溢著開心的笑容。
金旦村是一個典型的彝族聚居村落。從小在這里長大的彝家人都深深地明白,如果讓時光倒流5年,或沒有黨的精準脫貧政策和各族同胞的守望相助,鄉親們哪會過上這么愜意的日子。在這虎年開春的美好時刻,就讓我們去聽聽發生在這條大山深處的“脫貧街”的故事吧!
在祥云縣,每周六是固定的“趕集日”,也被當地人稱為“街天”。每每說到金旦村的這條小街,附近群眾都不會忘記,這是國家實施精準扶貧政策帶給他們的禮物。
2015年初秋,云南省住建廳掛鉤金旦村,為解決各族群眾遠離集鎮,商品交易難的問題,在美麗的中河邊上投資新建了一個農貿市場和一個民族文化廣場。想不到,僅僅經過短短幾個月的時間,2016年初就在不知不覺之中,恍然演變成了一條連接“兩鎮一鄉五村”各族群眾、位于彝山深處的小街。都說“無農不穩、無商不活”,自從這條街建成之后,一年四季都源源不斷地為彝鄉脫貧事業注入著新鮮的血液,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與思維方式,金旦彝族同胞們都親切地稱它為“脫貧街”。
初春,金旦村這個偏僻的脫貧彝村,山箐里、背陰處,寒意還沒有完全消退,中河邊的柳樹卻早已吐出一個個翠綠的嫩芽,抽出一根根青翠的枝條。河堤兩邊,成片的油菜花,金黃燦燦、隨風翻涌,無數只蜜蜂在花叢間飛來飛去。沿著柳條與油菜花點綴的河堤望去,省住建廳幫助金旦村新修建的農貿市場上,好一片吵雜繁忙的景象。原來當天是周六,是金旦小街每周一次的街天。再過十多天就要過年了,與數百年來金旦彝族兒女要人背馬馱地把自產的柴火、山草、野生菌、土雞蛋從山里運往相距17公里以外的下莊街出售,換成鈔票后再去備辦年貨不同,今年,這些祖祖輩輩生活在金旦村的彝家人在自家門前就可做成生意和買賣了。
自從2015年秋天開街以來,這條位于金旦村的小街日益熱鬧繁華,服裝、糕點、農具、化裝品……應有盡有。與外邊進來擺攤設點的小商小販們相比,當地的彝族同胞賣瓜果蔬菜、核桃、土雞、土雞蛋、土蜂蜜……一點都不遜色。彝族鄉親們把自家的特產換成一沓沓人民幣,再去購買心儀的衣服、糕點、兒童玩具等年貨,一個個臉上都堆滿了笑容。因為這條街上銷售的土雞、土蜂蜜味道正宗,價格還比外邊的集市稍低一些,不少附近村民也都來金旦村趕集。從祥云縣下莊鎮下莊街村來到金旦村擺攤賣服裝的張大姐開心地說:“金旦小街開街后,我們每個‘街天’都來,這里的東西好賣,山區人淳樸老實,我們的價格也很合理。今天我已經賣了十多件衣服了。”正說著,一位彝族小姑娘要來挑衣服,張大姐開心地忙了起來。因為有了這條小街,生活在彝族山寨的人們的生活方式或思維方式都在悄悄地發生改變。
盛夏時節,中河的河岸兩邊楊柳依依、翠竹成林、稻田環抱,山雀、鸚鵡停落在蔥綠的柳枝上、竹林中和不遠處的玉米地里,不絕于耳的鳥鳴聲為這個美麗的彝族山寨增添了許多生機與活力。在這樣一個充滿生機的季節,最活躍的還是要數河邊那條到了深夜還不想沉靜下來的“脫貧街”。
清晨,雖然沒有外邊的集市那般熱鬧,但是賣瓜果蔬菜、新鮮肉類、石膏豆腐的農戶已有不少。到了中午時分,隨著大清早就帶上干糧去深山老林找菌子、蘑菇的村民們陸陸續續地從山里歸來,來自各地的野生菌采購商早已云集小街的各個角落,還沒等氣喘吁吁的村民把當天新采摘的香菇、木耳、雞樅、牛肝菌、青頭菌、干巴菌、雞油菌、虎掌菌、老人頭、奶漿菌等五花八門的野生菌放下,采購商們就爭著出價收購。商販的叫賣聲、孩童的嬉笑聲、村民的打歌聲……金旦小街越來越熱鬧了。
到了傍晚,金旦小街的民族文化廣場上早已聚集了大群村里的男女老少,隨著悠揚的蘆笙響起,彝族阿哥阿妹們載歌載舞,用傳承了千百年的彝家習俗——打歌,來歡慶精準扶貧給他們帶來的美好生活,金旦小街已然成了一座彝山深處幸福歡樂的“海洋”。(記者 鄭義 通訊員 李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