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殼研究院高級分析師潘浩認為,中海、華潤、保利、城建、首開等企業參與熱情較高,這與穩健型房企的資金狀況相對較好直接相關。年初獲取的地塊,有機會本年內形成銷售儲備貨值,也成為房企關注本輪土拍的重要因素之一。
盡管如此,當下土地市場仍難言回暖,參與企業數量不如去年首輪,企業出價分化也非常明顯。
“北京本輪的土拍情況,一定程度上映射了市場當前局勢與發展走向。”關榮雪認為,房企的資金現狀仍是土地市場投資動作相對收斂的主要因素。
此外,配建“保障性住房”和“競現房銷售”,是這次土拍的亮點。資料顯示,北京進一步強化了現房銷售預期,有9宗地需要競現房銷售,比例較2021年第三批明顯增加。但在最終實際出讓時,只有一宗是通過競現房的方式成交。
“企業資金壓力猶存,主要是由于現房建設周期相對較長,對房企資金周轉能力的考驗較大。”關榮雪表示。
放眼全國土地市場,1月份整體土拍同樣難言火熱。克而瑞研究中心數據顯示,1月全國經營性土地供應總建筑面積為9485萬平方米,環比下降39%。
從企業方面看,中指數據顯示,1月TOP100企業拿地總額837億元,拿地規模同比下降62.6%,綠城中國、華潤置地、濱江集團2022年1月拿地金額位列前三。“受各類金融調控政策影響,房企資金承壓,拿地意愿和拿地能力降低。”
進入2月份,北京率先打了土拍頭陣,福州、徐州等地也紛紛公布今年第一批供地計劃。其中,福州推出了20宗土地,計劃于3月16日至3月17日公開出讓;合肥今年首輪集中供地擬出讓32宗土地,拍賣起始時間為3月17日。
為提升房企的拿地意愿,各地同樣在優化出讓條件,比如下調保證金比例、減少配建和自持規模等。不過,土地市場回暖能否成為趨勢,仍然有待觀察。
易居企業集團CEO丁祖昱認為,近期,除個別城市土地市場回暖外,大部分城市土地市場仍偏冷。償債壓力下,部分房企無錢拿地,謹慎觀望的態度難以大幅扭轉,加之今年房企收購并購機會增加,2022年整體土地市場回暖的速度可能不會很快。
以發布供地計劃的合肥為例,中指研究院稱,本次合肥土拍達到最高限價后,粗估樓地價差在5200元/平方米-9400元/平方米間。考慮到提升的開發商門檻和品質要求,本次土拍所能剩余的利潤,會直接讓小體量房企望而卻步。
【購房資訊輕松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中國房地產金融
優質內容推薦
謹慎“占便宜” 這四種房產坑你沒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