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92元,居全省縣級第一;全縣115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平均為95.11萬元,居全省涉農縣(市、區)第一。在2月中旬召開的安徽省委農村工作會議上,當涂縣奪得兩項排名第一,交出了一份鄉村振興的出色答卷。
正月里來賣蟹苗,七房村人忙春收。走進“中華蟹苗第一村”當涂縣烏溪鎮七房村,蜿蜒的村道上來買蟹苗的客戶絡繹不絕,拇指甲大小的蟹苗很快就變成了真金白銀。“正月十五之前,蟹苗就被訂購一空了,還早早地打來了定金。”從蟹苗養殖大戶周先鋒的笑聲中,可以感受到今年的蟹苗又賣出了好價錢。
高興的不只周先鋒一人,七房村黨總支書記葛愛紅說,全村幾乎家家都養蟹苗,養殖規模達到2900畝,年產蟹苗7000萬只,畝均效益8000元,帶動周邊蟹苗養殖面積近2萬畝。
“房前屋后一口塘,三年蓋棟小洋房”,這句順口溜在七房村一傳就是20多年,背后是蟹苗養殖業的經久不衰。周先鋒坦言:“開始蟹農各自發展、單打獨斗,甚至在銷售市場上相互壓價、惡性競爭。后來,村里通過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改善了農業基礎設施,生產經營上實行‘六統一’,蟹苗養殖業才蒸蒸日上。”
葛愛紅表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就是用經濟紐帶把千家萬戶聯結起來,邁上可持續發展之路。當涂是安徽省養蟹第一縣,那是成品蟹。七房村養的是蟹苗,目標客戶是成品蟹養殖戶。獨特的產業結構,決定了村級集體發展方向。”
七房村村集體成立慧澤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盤活水面、閑置的老村部等村集體資源,實現資源變資產。在不改變項目資金用途的前提下,村里將2017年中央扶持村集體經濟的100萬元建設的垂釣中心的資產,轉變為用于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村集體經濟組織股金,實現資金變股金。鼓勵112戶農戶在自愿的基礎上,以土地承包經營權、住房財產權入股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每畝土地獲得固定保底收益600元,年底每畝利潤分紅100至200元,實現村民變股東。
七房村蟹苗產業通過統一采購種苗、統一采購生產資料、統一技術培訓、統一田間管理、統一品牌推廣、統一訂單銷售,實現了養殖成本和養殖風險降低、銷售收入和養殖信心增加“兩降兩增”。在服務、購銷過程中,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通過統一低價采購生產資料,平價銷售給養殖戶,統購統銷養殖戶滯銷的蟹苗,獲得一定經營收益,實現了村民致富和集體增收的雙贏。
與此同時,七房村積極延伸蟹苗培育上下游產業鏈,漁具加工、電子商務、倉儲物流、垂釣中心、農家餐飲等相關產業逐步發展,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渠道不斷拓展,2021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117.5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7萬元。
當涂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說:“七房村的實踐證明,強村富民共進,發展才可持續;集體群眾雙贏,鄉村才能振興。”2019年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當涂縣以消薄培強扶優為目標,大力實施“五抓一增強”工程,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取得明顯成效。2021年底,資源開發型收入在村集體經營性總收入中的占比,由2019年底的94.44%下降到84.5%。此外,全縣經營模式呈現多樣化,股份合作、抱團發展、自主經營等經營模式都有所嘗試。(記者 吳昊 通訊員 吳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