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徐念沙表示,加大力度支持和推動制造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開拓創新,對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我國機械工業高質量發展十分重要。
中小企業好,中國經濟才會好。長期觀察中國經濟會發現:一些反映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關鍵指標,如“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速”“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速”等均快于GDP增速。這背后,既有大企業轉型升級的功勞,也離不開新興中小企業茁壯成長的支撐。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創業創新的重要力量?!笆濉逼陂g,我國中小企業在保持數量規模、市場活力、盈利能力不斷增強的同時,持續提升專業化能力和水平,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指具備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優勢的中小企業。自2019年以來,已經培育了4762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帶動各地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萬多家。工信部迄今共發布了六批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共有449家單項冠軍企業、398個單項冠軍產品。
徐念沙介紹,“專精特新”中的“小巨人”企業平均研發強度為6.4%,平均擁有發明專利近12項。企業長期深耕細分市場,創新實力強、市場占有率高、掌握核心技術,處于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環節,對補鏈強鏈、解決“卡脖子”難題等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徐念沙認為,培育更多的單項冠軍企業、“小巨人”企業,將為優化機械行業企業梯隊格局,增強競爭力,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為此,他建議,制定積極有效的政策,加快培育“專精特新”企業。
首先,對重研發、重技術的“專精特新”科技創新型企業提供資金扶持,還要鼓勵資本市場醞釀上市融資綠色通道,讓符合條件的企業對接資本市場,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更多資金支持。通過培育和扶持,以期提升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的產業鏈配套協作體系,加快裝備制造企業的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升級,形成一批擁有自主創新和知識產權的高精尖產業集群。
其次,鼓勵裝備制造企業與上下游聯合攻關,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開展創新型科研項目。要細分行業資源,引導中小企業向細分行業的“專精特新”發展。各級行業協會要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積極作用,大力宣傳,積極引導,制定團體標準,規范行業行為,嚴格執行標準,樹立標桿企業,促進健康發展。
最后,促進裝備制造企業從“生產型”向“服務型”制造轉型升級。服務是基于本地化的競爭優勢,所以服務創新也是我國裝備制造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有利因素。機械行業大多是面向制造企業而非終端客戶,如果能夠從“設備供應商”到“運營服務商”,將服務延伸到終端客戶,為客戶輸出一個包含廠房、設備、專業生產、技術、管理人員的完整工廠,最大化的挖掘和滿足客戶的需求,將設備的一次性收益轉變為長期收益,將單一的銷售收益拓展到客戶的綜合性服務收益,既實現了客戶收益最大化,增加了客戶的黏度,又可以抵御外部經濟環境波動造成的設備投資波動的風險。這種模式能夠讓一些對國產設備性能缺乏信心的國際客戶消除顧慮,并建立示范效應,快速形成國際競爭優勢。(記者 張春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