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時節,走進貴州錦屏鄉村,一片片涌動生機的田野、一個個清麗秀美的村莊、一張張意氣風發的笑臉,都釋放著嶄新的活力,唱響苗鄉侗寨鄉村振興的動聽旋律。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2021年以來,錦屏縣主動作為,探索用三把“密鑰”解開鄉村振興的發展之門。
“機制之鑰”打開銜接門
出列再入列,人不下馬、馬不卸鞍。錦屏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擔當,建立上下貫通、精準施策、一抓到底的鄉村振興工作體系,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壓緊壓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主體責任和幫扶責任。
“嚴格落實‘四個不摘’,組建87個鄉村振興工作隊,持續探索和推廣鄉村振興人員‘縣管鄉用、下沉到村’工作機制,新選派222名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蹲駐一線。”錦屏縣鄉村振興局負責人說,全縣保持指揮調度體系不變,成立縣委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鄉村振興指揮部、15個鄉鎮戰區指揮部和13個工作組,層層壓實責任,細化工作清單。
東西協作連山海,定點幫扶共前程。廣東佛山禪城區幫錦屏轉移勞動力就業2718人,每年人均勞務收入逾4萬元;援助財政資金5575萬元,助錦屏“一種一養”特色產業和油茶項目3個,打造4個鄉村振興示范村;大力實施消費幫扶,幫銷售錦屏農特產品3.23億元;引進龍頭企業投資2.9億元,一批能生存、會發展、帶動強的好產業挑起了鄉村振興大梁。此外,國家農發行幫錦屏開展國儲林建設等重點項目申報,發放信貸資金27818萬元,捐贈幫扶資金1035萬元,支持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建設。
“產業之鑰”敲開致富門
春節未過,年味尚濃。平秋鎮劉光彬便聘請10多位村民給油茶林修枝除草追肥。山巒間,梯田式的油茶林長勢喜人,劉光彬說:“通過荒山新造、殘次林改造,我種了50畝油茶林。今年油茶樹掛果,一株油茶一斤油,長富久富有奔頭。”
“‘云照山’茶油已獲得有機茶油產品認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雙識標志,附加值比普通油高10%至30%。”貴州綠色農業開發公司總經理楊衛林介紹,作為一家集油茶研發、種植、精深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生產企業,公司擁有核心油茶種植基地3289畝,帶動“合作社+農戶”油茶種植4萬多畝。
“油茶產業已成為錦屏林農增收致富的綠金庫。”錦屏縣林業局局長陶通照表示,錦屏油茶種植面積11.89萬畝,2021年油茶產量約45萬公斤,產值1.39億元,油茶生產促進全縣人均增收450元。
油茶產業只是錦屏“產業之鑰”敲響致富門的一個縮影。錦屏緊扣壩區、林區、水區,做實五林經濟,高質量推進山地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體系建設,大力實施產業培育工程,激活鄉村發展。目前,錦屏蔬菜面積11.67萬畝,食用菌面積3618畝,林下養蜂9400群,發展精品水果8.3萬畝、鉤藤4.6萬畝,稻漁綜合種養8.5萬畝、大水面生態養殖8萬畝。
圍繞“建鏈、強鏈、延鏈”,錦屏將鐵皮石斛、生態鵝作為全縣主導產業培育,建成石斛組培研發中心、石斛馴化育苗基地400畝,種植鐵皮石斛1.27萬畝;建成種鵝養殖場2個、孵化基地1個、商品鵝基地8個、鵝屠宰場1個,全縣商品鵝出欄150萬羽,形成集鵝孵化、育雛、養殖、屠宰、加工、銷售及衍生羽毛球系列產品于一體的鵝產業鏈發展模式,實現從“一只生態鵝”到“一個羽毛球”的三產整合發展。
“生態之鑰”叩開幸福門
敦寨鎮雷屯村支書指著山水畫卷般的村莊感慨地說:“守護好綠水青山,已經給雷屯帶來了金山銀山。僅是鄉村旅游,就帶動了大量村民致富。綠水青水就是我們的幸福靠山。”
雷屯村位于敦寨鎮南部,亮江河逶迤穿村而過,頗有江南水鄉的神韻。雷屯村依托獨具特色有資源優勢,以生態資源為主體,以“生態之園、人文之旅、休閑之苑”為主題,打造“龍池多彩田園后花園”綜合旅游區,沙洲、林下、步道、田間地角成為游客的打卡地,年接待游客近10萬人次,村民盡享好生態帶來的旅游紅利。
環境就是民生,綠水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錦屏人民對生態文明建設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錦屏縣以生態文明示范縣創建為抓手,堅持“生態+”理念,挖掘綠色資源,推動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培育農村新業態、激發農村新動能,打造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積極創建3個國家級森林鄉村、2全省級森林鄉鎮、10個省級森林寨,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百姓富”的綠色發展之路。(實習記者 胡丹 通訊員 劉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