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天津及廣東深圳、江蘇泰州、江西南昌、湖北荊州等多地發布了建筑業“清退令”:禁止18周歲以下、60周歲以上男性及50周歲以上女性三類人員進入施工現場從事建筑施工作業。
消息一出,引發人們對建筑業工人“超齡服役”現象的熱議。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建筑業一線工人多為進城務工的農民工,60后、70后是主力,80后占比很小,90后基本上難覓蹤影,新生代農民工基本不愿意再從事建筑行業,斷代危機已經形成。此項政策實施后,將會進一步加劇人員短缺和造成用工成本上漲。
中國作為建筑業大國,“清退令”對建筑業的影響有多大?造成這一現狀的深層的原因是什么?斷代危機該如何解決?我國建筑業未來的出路又在何方?近期,中國城市報記者就這一問題展開采訪。
清退令對建筑業
有一定影響
“其實早在幾年前,一些央企工地就已經拒絕超過60周歲以上的工人進入,有的甚至將用工年齡門檻卡到55周歲。”山東省一勞務承包商武會明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建筑業屬于勞動強度和危險系數都比較高的行業,工人一旦超齡,往往會反應變慢,風險系數就會升高。
“建筑工地工作條件比較艱苦,雖然現在工資很高,但年輕人不愿意干,只能讓一些年齡較大但身體較好的工人繼續工作。即便如此,用工緊張的情況也一年比一年嚴重。”內蒙古自治區志信建筑工程公司負責人王志文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建議,清退政策應當適度放寬,對不同工種應當采取不同的審核標準,符合要求就能上崗,而不應該用年齡界限來實行“一刀切”。
“我國有將近6000萬超過60周歲的農民工,如果將他們全部清退,建筑工地將會失去20%—30%的主要勞動力,而這部分缺少的勞動力是無法填補的。”在九江學院國際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孫飛看來,一旦全國范圍內實施清退政策,將直接導致建筑業用工成本大幅上漲,全國數以萬計的建筑工地很可能會出現“用工荒”問題。
“我國建筑業取得的發展成就,離不開廣大農民工的辛勤付出,也培養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在新生一代不愿意進入建筑業和自身缺乏退休金保障、難以尋找其他工作的背景下,大批農民工繼續‘超齡服役’,恰恰緩解了建筑業日益嚴重的用工危機。”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城市問題研究所所長陸小成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建議,地方政府要做好政策的細化和對接工作,減少對建筑業用工市場的不穩定性干預。
新生代農民工
不愿選擇工地
“建筑工地的活基本上都是體力活,又臟又累,干就有錢掙,歇下來就沒有收入,離開工地就一點關系都沒了。我們這一代人文化程度不高,只能吃這份苦。”甘肅一70后農民工陳小兵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如今年輕一代大多擁有大專以上學歷,進城務工基本上會選擇進公司或者工廠,即便是送外賣或者開網約車,也不愿意在建筑工地工作。
“我父親在建筑工地干了一輩子,干不動了回到家還是個農民,沒有一分錢的退休金,老年生活得不到保障。”北京某酒店員工陳明告訴記者,“酒店的工作雖然工資不是很高,但工作環境好、住宿條件和伙食也不錯,最關鍵的是酒店還會為我們交納社保。”
20年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宋小剛從甘肅來到北京,在建筑工地上干了一段時間后,就選擇去服裝企業工作,從一名普通學徒做起,如今已成為一家大型服裝企業的技術負責人,收入相當可觀。而和他一起出來打工的伙伴中,有些人依然從事建筑行業。“這些年的收入基本上沒有變化”。宋小剛說。
內蒙古一建筑企業負責人石開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建筑公司不論大小,只會組建管理團隊和技術團隊,而從來不會招納基礎建筑工人,用工基本依靠勞務承包是這個行業的普遍情況。“如此一來,工人們都會因項目而聚,只會跟勞務承包商有關系,工程項目完工就分散了。人員流動性太大,也沒有任何保障,因而,年輕人就不愿意到工地干活。”石開說。
多位新生代農村青年向中國城市報記者反映,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不少產業開始落戶農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在家門口上班或開始創業。
裝配式建筑
正在改變傳統格局
“工作環境差、勞動強度高、流動頻繁和保障性差是阻礙新生代農民工進入建筑業的最大障礙。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就是要通過發展裝配式建筑解決讓工人進車間的問題。”在孫飛看來,近年來的發展實踐表明,實行工廠化預制件生產的裝配式建筑,不僅迎合了當前“雙碳”發展的需要,更有望解決已經出現的建筑業用工“斷代危機”。
“所謂裝配式建筑,指的就是在工廠將大部分建筑結構做成預制品,運到工地后進行組裝便可完成的建筑形式。”內蒙古自治區住建廳代建中心綜合處處長荀劍明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自2015年國家開始推行裝配式建筑以來,各地政府在土地和財稅等方面給予相關企業大力支持,裝配式建筑市場占比越來越高,傳統建筑業現狀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以海南省為例,2021年裝配式建筑面積達到2280萬平方米,占全年新建建筑的51%,增長率連續4年實現翻番。不少企業看到海南裝配式建筑市場發展潛力,紛紛落戶海南建設裝配式預制構件生產基地。據統計,目前海南全省共有29家裝配式建筑預制構件生產基地,其中有24家已投產,5家在建。
張耀凱曾擔任過萬科地產的工程項目經理,對裝配式建筑有著深刻認識。在他看來,標準化不僅最大限度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率,也讓建筑產品實現了車間化生產。“工人進廠,農民工變身產業工人,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高了,技術要求多了,勞動強度小了,自然就不愁招人的問題了。”張耀凱說。
“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裝配式建筑占比已經超過了90%。”孫飛認為,隨著中國裝配式建筑技術和產業化程度的進一步提升,裝配式建筑未來市場占比會更大,更多建筑工人將變身產業技術工人走進工廠。
記者注意到,不久前住建部印發了《“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的通知》,要求在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中積極推廣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積極發展裝配式裝修,2025年城鎮新建建筑中裝配式建筑比例要達到30%。
新型建筑業人才培養
短板亟需補齊
2020年8月28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若干意見》,對鋼結構建筑、裝配式混凝土建筑在人才培養、用工制度改革、技能培訓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指出要以新型建筑工業化帶動建筑業全面轉型升級。
“傳統建筑項目中,建筑工人工種比較單一,技術要求也不高,對工人自身的文化素質要求普遍較低,但裝配式建筑基本上為標準化生產,自動化程度較高,需要操作人員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北京建誼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產品經理鄧旭表示,我國目前的建筑業人才培養體系中,比較重視管理類和設計類人才的課程設計,實踐操作型人才培養依然存在短板,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裝配式建筑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傳統建筑施工方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還需要繼續存在。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從建筑業當前現狀出發,不能對超齡農民工實行‘一刀切’,而是能夠制定相對彈性的緩沖政策,為建筑業更新換代贏得時間。”孫飛建議,各職業院校也應加大此類人才的培養力度,盡早適應建筑業轉型發展的需要。
“政府應當設置財政專項資金,在高職院校和中職學校設立建筑專業學生補助,對入職建筑業的應屆畢業生一次性發放行業就業補助,對建筑業工人定向發放工齡專項補貼,并在其職業能力提升方面給予支持,樹立新型建筑工人的良好形象,從而鼓勵更多的優秀人才進入。”重慶工商大學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發展中心研究員莫遠明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