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徽省桐城市積極推進“畝均論英雄”改革,相繼出臺《加快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實施“騰籠換鳥”工程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等配套政策,推動工業企業高質量發展,實現“寸土寸金”。
早在2021年4月,桐城市委、市政府就出臺《工業企業績效綜合評價實施意見》,在安慶地區率先啟動評價工作,如期完成了全部710家參評企業的評價定檔。評價數據顯示,2020年度,全市平均畝均稅收僅為8.91萬元,與全省平均12.3萬元有不少的差距。今年初,桐城市出臺《工業用地畝均效益評價實施辦法》,“向畝均要效益”的導向性持續升溫,該評價體系涵蓋了智能、綠色、品牌、研發等反映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標,引導、激勵企業加快提檔升級。不少企業,特別是塑料包裝企業,也開始細算自己的“畝均賬”。
隨著高質量發展的推進,土地要素越發珍貴。桐城市一手抓企業科技創新,支持企業圍繞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抓技改、抓研發、上項目,自主提升發展質量,一手推動低效或閑置工業用地的“二次開發”,鼓勵優勢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掛牌競購、租賃流轉等方式,及時上馬新項目,加快轉型升級。2021年,通過收回再開發利用、企業自主升級改造、增加投資、部分或整體轉讓的方式,共完成處置低效、閑置用地47宗,面積1057畝,出讓“標準地”7宗、面積572.7畝,為優質企業和優勢項目騰出了發展空間??偼顿Y70億元的國軒新能源動力電池項目成功落地,攀登重工、美祥實業等一批本土龍頭型企業整體搬遷升級項目順利實施,匯通汽車部件與安徽中鼎股份、永生機械與常州國茂集團等一批產業鏈上下游“聯姻”項目美滿開局,這些重大項目成為桐城市進軍“全省十強”,打造“人文勝地、智造名城”的“強引擎”“硬支撐”。
按照“誰主管、誰統計、誰負責”的原則,目前,桐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各鎮街正在加緊開展摸底,建立基礎數字臺賬,對轄區內企業用地面積、一企多地、一地多企、企業轉讓等進行調查確認。正向激勵和反向倒逼并用,讓“閑”土地“忙”起來,向“寸土”要“寸金”。
作為安慶市的“優等生”,合肥都市圈的南大門,桐城一邊接納省城合肥的輻射,一邊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 ,到“十四五”末,力爭培育上市企業5家、超500億產業集群2個以上,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43%,躋身“全省十強”。(記者 吳昊 通訊員 汪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