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祥云縣以爭創新一屆全省雙擁模范縣為契機,持續在健全雙擁體制機制、創新雙擁活動形式上下功夫,在鞏固和發展雙擁成果、全面提升雙擁工作水平上見成效,進一步強化軍地雙向支持,完善雙擁創建制度機制,確保軍地溝通協調順暢有序,推動軍地互提需求、互辦實事“雙清單”制度落實,雙擁創建喜結碩果,擁軍優屬工作步步為營,官兵情結“第二故鄉”,進一步密切軍民關系、增進魚水之情,不斷開創軍政軍民團結新局面。
駐滇某部隊弘揚擁政愛民的光榮傳統,牢記視人民為親人、把駐地當故鄉的政治囑托,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視駐地為“第二故鄉”,積極開展“熱愛第二故鄉、建設第二故鄉”教育,發揮“戰斗隊、工作隊、生產隊”作用,教育引導廣大官兵積極參與創建雙擁模范縣行動,大力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在經濟建設、搶險救災、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維護社會穩定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用忠誠、奮斗和奉獻踐行人民子弟兵為人民服務的錚錚誓言。
“藍天路”托起鄉村群眾致富之夢
“過去,村里這條路實在不好走,晴天揚灰,雨天濺泥,鄉親們出行不便,給生產生活帶來不少困難。如今,駐滇某部出資幫咱村對路面進行了硬化,并取名‘藍天路’,走起來舒坦,聽起來暖心。”云南省祥云縣果城村村民羅開喜說,往年雨季遇到連綿陰雨,路上泥爛路滑,有的積水路段成了爛泥灘,在路上行走舉步艱難,車容易陷進去。
果城村被納入幫扶對象后,駐滇某部隊服從和服務于工作大局,提高政治站位,變“被動參與”為“主動幫建”,把幫扶工作列為政治工程、黨委工程、主官工程抓緊抓實。每年年初,該部隊根據人員變化及時調整領導小組,按照“政府主抓、部隊配合,軍地聯動、精準實施”的工作思路,確立“積極參與、有所作為,因地制宜、精準發力,立足當前、放眼長遠,馳而不息、久久為功”的四項原則,制定“形勢分析、軍地協作、公開承諾、回訪督查、追責問責”五項機制,明確十個方面任務,堅持年初邀請鄉鎮掛鉤領導、幫扶村“兩委”和部分村民代表召開座談會,細化年度幫扶規劃,簽訂協議書,每季度組織一次走訪調研,深入了解情況,調整建設項目,每半年或每階段實地檢查一次工程建設情況,推進幫扶工作落地見效。
這個部隊將幫扶工作與擁政愛民和軍民共建融合起來,從幫助幫扶村改善和提升基礎設施入手,大力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協調地方資金96萬元,部隊投入12萬元,幫助果城村硬化鄉村道路,硬化了這條長187米、寬5米被視為“爛泥路”的村間道路,路修好了,坎坷的“爛泥路”變成了平坦的水泥路,鄉親們樂了,親切地稱其為“藍天路”。為了讓路變得夜間也好走,讓鄉親們走得放心、安全,駐祥某部隊大力推進“點亮鄉村”工程,投入資金20余萬元,為村主干道和村小學校園加裝100瓦的太陽能路燈55盞,在池塘邊加裝安全護欄,增設安全警示標識,給村里的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了方便。
“云鷹助學”助力鄉間學校學生圓夢
走進坐落在鄉下的果城小學,教學樓張貼著“今天空軍助我圓夢,明天我為空軍奉獻”的橫幅格外顯眼,赫然醒目的色彩和字句令人感動,激勵著學生揚起奮發之帆。果城村監委主任周世華眼望橫幅深情地說:“部隊官兵視人民為親人,把駐地當故鄉,在開展幫扶工作中傾情盡力,為果城村辦了大量實事,做了太多的好事,興教助學中創新工作機制,推出“云鷹助學”系列活動,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奉獻中建功‘第二故鄉’。”
情結“第二故鄉”的駐滇某部在開展掛鉤幫扶工作中,始終把教育幫扶作為斬斷窮根、隔斷代際傳遞的重要抓手,探索和研究為少年兒童服務的新方法、新技術和新途徑,著力打造“云鷹助學”特色品牌,自果城小學列為興教助學幫扶對象以來,籌措資金8萬元創建“云鷹圖書館”,先后贈送書籍2000余冊,并根據少年兒童的特點,以綠色、節能、環保的生態設計理念,對圖書室進行了精細化裝飾和布置,為師生提供高效便利的服務,給學生帶來了無與倫比的閱讀享受。
“過去,學校里有不少學生到到周末就會央求家人帶他去縣城圖書館,一去二返數十里路程,既費時,又不方便。如今,部隊幫助咱學校園辦起了‘云鷹圖書館’,學生們課余內就可在教學樓里的圖書室閱讀到內容涵蓋世界文學名著、青少年讀物、青少年科普、少兒百科知識、智力游戲、少兒美術美工、童趣讀物、連環畫等各個方面的圖書,可滿足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閱讀需要,且不收取任何費用,也不用付押金。”
果城小學校長陳維元說,“云鷹圖書館”開館后,部隊官兵會陸續前來了解小讀者的需求,指導少年兒童正確閱讀。這個在推動興教助學中投入18.6萬元創建“藍天文化長廊”,添置12臺平板電腦、1臺電視機,助建“云鷹網課教學中心”,投入3萬余元在優質網絡教育平臺購買網課資源以及電子書籍。同時,捐資助建“云鷹音樂室”,制作墻體宣傳畫50余幅……利用講座、展覽、專題活動等形式,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文化教育服務,全心全意為黨的少年兒童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記者 鄭義 通訊員 孔凡倩 陳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