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資料圖】
城市核心區域“貴而賺”
遠郊土地面臨更大盈利風險
綜上所述,今年上半年集中供地地塊整體地房比低于0.6,為房企預留了一定的盈利空間。但對于項目來說,具體能否盈利除了土地成本以外,還有稅費、財務、建安等多項成本,由于不同城市建安成本不盡相同,因此本章主要從土地成本方面考慮項目的盈利情況。
從上半年集中供地項目的盈利情況來看(以有銷售指導價的項目為主),主要可分為4大類:其中盈利最為可觀的是地房比低且房地價差大的項目,約占全部統計項目的41%,而盈利難度最大的是地房比高且房地價差小的項目,約占統計項目的17%。
1、北京、上海郊區項目盈利更可觀,成都、寧波等高盈利項目分布均勻
上半年成交地塊中,盈利較為可觀項目較多的區域主要集中于7個城市,主要是東部的核心城市,包括上海、杭州、廈門、南京和寧波,此外還有北京和中部省會長沙。
具體來看,上海南匯(現屬于浦東新區)和杭州蕭山區、余杭區今年上半年成交項目中,盈利可觀項目數量較高。從這些城市盈利可觀項目的區域分布情況來看,北京的昌平、大興、豐臺等區域,還有上海南匯、青浦、松江、奉賢等區域,杭州蕭山、余杭、臨平等區域。
可以看出市核心區域地價非常高的情況下,郊縣產生高盈利項目的可能性更大。此外廈門同安區也有較多高毛利項目產生,而同安區也是廈門地價相對較低的區域。
對于此類城市來說,郊縣拿地成本相對核心區域較低,但房價也有一定的空間,所以盈利空間也較為可觀,但這些城市的核心區域房價天花板較高,所以即使地價房價比達到0.6或0.7以上的較高為,實際地價與房價之間還有2-3萬元/平方米的空間,也依然“有利可圖”。
對于有實力在一線城市拿地,但擔心核心區域成本過高、運營難度太大的房企來說,一線城市以及核心熱點城市的郊縣擁有較好的拿地機遇。
反之,在地價相對而言沒有那么高的成都、南京和寧波城市,核心城區房價較高,同樣能夠獲得較高的盈利空間。這些城市盈利空間高的項目不僅分布在核心城區,也分布在地價相對較低的區域。
房企在此類城市拿地,主要需要從配建、自持等方面確認土地的實際樓板價與銷售指導價之間的空間,以及加強對板塊市場行情、庫存等方面的研判,才能進一步確定投資的可行性。
2、競拍輪次少、溢價率低項目普遍可獲更高盈利空間
結合地塊的競拍情況來看,可見地價房價比的高低與競拍輪次、成交溢價率具有較高的關聯度,而房價地價差則更多地取決于銷售指導價:
地價房價比低的項目,大多以1輪或10輪以下成交,并未經過激烈的多輪競價,最終成交溢價率也已地價成交為主;反之,地價房價比高的項目,競價輪次最多的集中在2-10輪和11-20輪,溢價率則5-10%和10-15%范圍內,在房企普通便投資積極性下降的情況下,此項目還能引起激烈競爭,一般以熱點城市的核心區域為主,例如杭州上城區、拱墅區和廈門的思明區、南京的秦淮區等,這些區域的含宅用地屬于非常稀缺的資源,因此也會吸引部分資金實力雄厚的房企積極參拍。
但也有部分項目,在經過多輪競拍且以較高溢價率成交的情況下,地價房價比依然低于0.6,房價地價差也高于12000元/平方米:
例如深圳作為首輪集中供地熱度最高的城市,7宗可售商品住宅地塊的平均地價房價比為0.5,平均房價地價差為24000元/平方米。可見在銷售限價上后,即使租賃建面達到最大值,地塊的盈利空間依然可觀,也是深圳首輪土拍火熱的主要原因。
其中,最熱門的寶安區新安A012-0112號地塊,在經過69輪競拍后,不僅地價達到最高限價,且還需要配建26000平方米租賃用房,最后整體可售樓板價達到41364元/平方米,但銷售限價高達87494元/平方米,房價與地價之間價差高達4.6萬元/平方米,利潤空間依舊相當充足。
能夠在激烈競拍后依舊保有較高盈利空間的項目,主要取決于項目出讓時劃定的土地最高限價、配建要求、銷售指導價等。
總體來看,項目的盈利空間實際上還是取決于地塊出讓階段的指標設置情況,因此,在整體投資氛圍冷清之下,22城各地在地塊掛牌階段,降門檻、降地價的現象時有發生,也體現了政府愿意通過讓利的方式刺激房企拿地,以及持土地市場穩定運行的決心。
但是對于房企來說,拿地時測算盈利空間固然重要,但是在拿地時還需要進一步對銷售、去化等方面的研判,如果項目去化困難,則盈利難以實現。
3、國央企以高成本撬動大利潤,地方平臺公司更偏好“薄利多銷”(略)
4、二線非核心區地塊房地差小,成本雖低但將面臨盈利風險(略)
05
短期央國平拿地格局難以逆轉
“讓利”之下關注優質地塊機遇
(節選)
綜合而言,集中供地所呈現的“央國平占主導”的趨勢不會發生本質性逆轉,但在資金壓力下,城投托底的意愿已經有所減弱,在國央企上半年積極補充貨值后,二、三輪土拍政策繼續放寬、新房市場韌性較足的城市值得關注。
1、房企回款艱難限制拿地“熱情”,土拍寬松下關注“撿漏”機會(略)
2、托底意愿持續降低,土地市場是否真正回暖取決于民企表現
自二季度以來,房地產利好政策不斷,在“房住不炒”的大方針下,諸多地方出臺了相應的寬松政策,意在盤活市場與提升購房的積極性。市場預期的改善跌加集中供地城市的土拍門檻寬松,我們認為會在一定程度上提振房企拿地的信心,第二、三輪土拍部分城市或將迎來拿地的“窗口期”。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政策“暖風”不斷,但市場目前并未出現實質性的逆轉,且多數城市政策出臺仍以“試探”為主,落地效果尚未達預期。2022年大部分房企將迎來償債高峰,資金面的吃緊也是阻礙房企投資復蘇的重要因素。在保交付、保現金流之下,全年投資態度仍會維持謹慎。
從企業端來看,國央企+平臺公司的強勢局面不會反轉,仍是集中供地的主力軍。一方面在資金成本優勢下,國央企持續在核心城市補倉優質土儲;另一方面,在土地市場低位運行中,經濟壓力使得部分城市仍需平臺公司“托底”。
我們認為,隨著銷售的復蘇以及金融環境的相對寬松,民企會更多的參與到土拍中,且地方城投、平臺公司的“托底”會有一定減少,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平臺公司不具備完全開發的能力,且持續托底對于資金要求也較高。對于部分房企而言,想要介入集中供地的核心城市,合作開發、聯合開發或將是有效的渠道。
在房企的城市選擇上,聚焦高能級、聚焦核心城市的投資策略仍將延續。這一點從部分規模房企的表態也能看出,諸如萬科、越秀、綠城等本就注重一二線的企業,表示將繼續聚焦核心城市的土地資源。而部分以三四線為主的碧桂園、美的等,也在針對性的提出逐步退出低量級、低能級城市,布局高能級、確定性更強的城市。
綜合而言,土地市場的熱度能否恢復,主要取決于民企拿地能力的恢復。相較之下,集中供地地塊雖優,但普遍總價較高,而部分城市群核心三四線城市在經歷過土地低潮后,整體盈利空間尚存,或將成為民企“復出”試水的首選。
【購房資訊輕松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文章來源:克而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