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畢大哥、李大姐,你們別再吵了,這是當時GPS衛星定位后側量的各家土地面積,麻煩你們來核對一下原始資料。”連日來,云南省彌勒市西三鎮法依哨村“道德評判團”負責人梅云偉,帶著3名會員頭頂烈日,在地里調解農戶之間土地界限不明確的問題。在經爭議雙方核對原始資料后,法依哨村“道德評判團”的成員讓雙方心平氣和地現場確認并立下界線樁。
這樣從具體小事抓起開展鄉村治理的場景,在彝族阿細支聚集的西三鎮各村寨隨處可見。為進一步化解基層治理的難點、堵點、痛點,西三鎮充分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整合鎮司法所、派出所、村級黨員、代表等資源,成立“三團四會”自治組織,融入“自治、法治、德治”理念,形成以鎮黨委為引領,黨組織為載體,黨支部黨員為主體,各類社會團體和群眾共同參與的鄉村治理新格局。
從立在墻上的規章制度上記者看到,西三鎮把移風易俗、風貌維護、創業經營等納入“三團四會”自治管理。“道德評判團”參與矛盾糾紛化解及各類評比活動;“法律服務團”和“百事服務團”提供法律援助、開展普法宣傳和志愿服務;“村民議事會”和“產業發展協會”每月組織村民就如何創業致富、產業發展等方面進行經驗交流;“紅白理事會”和“禁賭協會”對重點人群實行點對點幫教,推進移風易俗。
彌勒市煙草專賣局組織普法志愿者走進西三鎮、走到田間地頭,開展的“普法課堂”為群眾帶去普法知識,為群眾答疑解惑。將普法聚焦員工、煙農、經營戶等主體,通過微信、短信、專欄、培訓、印發讀本等形式,持續開展普法宣傳活動,讓法律知識觸手可及。彌勒市煙草專賣局還聯合當地農業農村部門開展“為群眾送技術”活動,針對不同村組產業發展實際及群眾需求,量身定制培訓方案,請技術員上門傳授技術,解決產業發展難題,幫助群眾增收致富。
“以前我沉迷于打麻將,每年賺的錢,總是沒有一個計劃,不知不覺便花完了。現在村里‘禁賭協會’和‘產業發展協會’的人三天兩頭往我家跑,給我講賭博的危害,還介紹我到附近的公司務工,現在我把打麻將的陋習戒了,也有了相對穩定的工作,在家門口就可以賺錢,別提有多高興了。”西三鎮螞蟻村的一名脫貧村民說。
目前,西三鎮已成立“三團四會”鄉村自治組織63個,開展法治宣傳、巡回宣講等活動80余次,化解矛盾糾紛130余件,培養致富帶頭人80余名,在全鎮幫扶發展了“最美阿細”“可怡心園”“庭院農莊”“陳記羊肉”等農家樂和特色餐飲60余戶、刺繡經營戶5戶,每年可助農增收800余萬元;由于鄉村治理成效顯著,西三鎮螞蟻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彝族特色客棧“阿細故事”的負責人劉春光是“三團四會”的成員,在多次參與村莊發展規劃討論、創業分析后,他決定帶頭創業,主動貸款20萬元,自籌30余萬元,將自家兩棟老房子改成了客棧和特色餐館。“三團四會”給予了他大力的服務支持,現在他每年的純收入高達5萬多元。
作為“三團四會”的成員,劉春光懷著感恩的心分享自己的創業經驗:“‘三團四會’厘順了我的發展思路,為我提供了各種優質的服務,讓我賺了錢。現在鄉親們也想發展農家樂,我愿意幫他們、帶他們。目前已有2名想創業的村民到我客棧學習。”
“‘三團四會’就是好,人心思進不得了;大伙事兒齊心干,美好生活會來到……”這是最近傳唱在西三鎮各個彝族村寨的一段快板。目前,西三鎮各村進一步煥發了文明新氣象,發展“精氣神”,“大事一起干,好壞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氛圍越來越濃厚,家庭鄰里更加幸福和美,產業發展更加強勁有力,村容村貌更加整潔有序。(記者 鄭義 通訊員 段劉群 趙樹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