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春日的生機勃發,拋開夏季的煩悶喧囂,迎著颯爽的秋風,驅車從G15沈海高速陳洋出口一路向東,一座位于高速路口的村居——江蘇射陽經濟開發區陳洋社區,就出現在眼前。
一碧如洗的天空映襯著綠意盎然的沃野風光,修葺一新的村道旁坐落著錯落有致的農家院落。頑強生長的野花爬滿小院墻頭,加上別具一格的壁畫,儼然成為社區里又一道亮麗的風景。
時間已過正午,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旁的農民之家里安安靜靜,只有筆刷發出的細微“沙沙”聲和偶爾幾句的低聲交談。“先用鉛筆勾勒出輪廓,再用顏料調色,筆刷著色,最后再慢慢畫出細節之處……”年過花甲的農民顧乃秀正伏案創作,在她的筆下,一張白紙很快成為一幅主題鮮明又絢麗多彩的農民畫。
(資料圖片)
她展示出手中這幅畫花了十幾天創作、剛剛“新鮮出爐”的畫作,有振翅高飛的丹頂鶴、裝扮一新的住宅樓、郁郁蔥蔥的樹木,以及身著彩衣正歡快起舞的農民,既飽含著農民對過上美好生活的愉悅之情,又彰顯出對黨和政府的濃濃感激之情。
射陽農民畫起源于上世紀50年代,從現代民間藝術基礎上發展起來,一些農民在耕作之余,自發地利用墻壁、黑板,開始創作壁畫、漫畫,來反映現實生活中的新人新事。農民畫充分吸取剪紙、版畫、年畫、刺繡的造型方法和表現手法,既散發濃郁的鄉土氣息,又顯現出主觀表現意趣。數以萬件的作品或參展、或獲獎、或被國內外友人收藏。1993年,射陽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
顧乃秀告訴記者,他們這群“白天拿鋤頭,晚上拿筆頭”的“農民畫畫家”們創作了一批畫作,用手中彩筆描繪出一幅幅現代鄉村的幸福畫卷。
五谷豐登、百花盛開、蟹肥菊黃、丹鶴歸來、綠樹成蔭、河水潺潺……作品中反映出十年來鶴鄉各個村居發展變遷的點點滴滴,而其中“6.23”風災后陳洋百姓用雙手重新建起新家園的場景最令人動容。
陳洋,當地方言稱“陳家洋子”,是個擁有300余年歷史的村居。2016年的6月23日,一場射陽歷史上罕見的龍卷風、冰雹襲擊了陳洋。風災過后,僅用半年時間,一座美麗的新型農村社區便拔地而起。曾經倒塌的房屋、摧毀的農田、扭曲的門窗,被嶄新的小區、寬闊的街道、蔥蘢的樹木所代替。而那年夏天受災的群眾已轉身為畫師,滿懷幸福地描繪著美好未來。
對如今的幸福生活,陳洋人倍加珍惜。特別是在生態環境方面,該社區大力推進河長制工作,通過實施河道整治、河道保潔、督查排查以及制定村規民約,積極發動社會公眾參與愛河、護河,營造起“全民參與治河、共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
“這個季節河道容易滋生水葫蘆、水花生等,需要定期清理,不然長得更多。”在陳洋社區洋北一中溝,河道保潔員王林一邊撐著保潔船,一邊用“抄網”清理水草。每天天不亮就要來到河邊檢查,一發現情況就迅速處理,處理不了的問題就立刻上報。這樣的工作,他已經從事10年。
“按照縣、鎮河道管護制度要求,每周我們都要對自己負責網格的河道進行最少一次巡查。現在村里又建起村級河長工作站,管理也更規范了!”陳洋社區黨總支書記顧天童表示,長期的實踐摸索,讓大家越來越感覺到走綠色發展之路才是長久之道。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江蘇省海域面積最廣闊、“風光”資源最富集、生態底色最原真的地域,十年來,射陽縣始終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貫穿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過程,積極推動生態價值轉化,讓綠色高顏值變為金色價值。
“兼具濕地、海洋、森林三大生態景觀,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林木覆蓋率保持全省領先;占據世界自然遺產鹽城黃(渤)海候鳥棲息地近三分之一面積,孕育全球最大的野生丹頂鶴越冬棲息地……”在今年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的《第五批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及建設單位名單》上,射陽縣赫然在列。
步入“十四五”,射陽縣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導向,在綠色生態、綠色制造、綠色能源、綠色宜居四個方面精準用力、持續發力,不斷彰顯發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
射陽縣將持續推進生態造林綠化“321工程”,加快生態農業標準化步伐,全力攻堅大氣環境,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強化固體廢物的污染防治,并嚴厲打擊非法獵捕、非法經營、非法馴養野生動物等違法行為,積極打造省內首家縣級碳匯開發交易平臺,持續走好“兩山”實踐路徑。日前,江蘇省首單“碳配額保險”落地射陽。
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群眾的腰包也漸漸鼓了起來。“如今我們的農民繪畫一條街已經成為文化‘金字招牌’,123戶入駐,年實現銷售4850余萬元。”顧天童介紹,得益于良好的生態環境,該社區與洪寧食品實行“村企聯建”,將建設辣椒種植示范基地和育苗交易中心,預計可實現村集體年增收入在20萬元以上,并帶動剩余勞動力就業。(記者 張偉偉 通訊員 周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