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 周鼎新
在4月7日晚間外媒報道“中國基建投資總額將達2.3萬億美元(約14.8萬億人民幣)”之后,A股基建板塊受到提振,妖股頻出。不過,外媒的報道內容被證實存在數據方面的不真實,因此,許多妖股在一字漲停后卻迎來大跌甚至跌停。
《紅周刊》注意到,僅從一季報業績預告來看,基建板塊的整體訂單情況超預期,行業基本面向好。有機構人士向《紅周刊》表示,這或與政策加碼等因素有關。從機構方面而言,機構增加了對基建公司的調研,但更關注其現金流情況。
6家基建企業一季度業績預告顯示:
總體業績高增 盈利企業增長下限達22.69%
截至4月13日,A股市場已有6家基建企業發布今年一季度的業績預告,其中,僅尤安設計一家基建企業出現業績虧損,凈利潤虧損2000萬元-3400.0萬元。其他5家企業全部實現業績高增長。
《紅周刊》整理發現,相比去年,這6家基建企業的凈利潤變動顯著,剔除虧損的一家,其余5家增長下限也達22.69%。據精工鋼構一季度業績預告顯示,該公司預計凈利潤為16500萬元至19900萬元,是得益于各個項目正常順利開展,并且公司通過合理的成本管控、數字化管理增效等舉措,使得經營效率大幅提升。另外,2022年一季度,鋼價的穩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釋放了公司的成本壓力。
為何這些基建企業的凈利潤在一季度出現不同程度提升?通過這些企業的交叉對比可以發現,他們在一季度的訂單量明顯增多,而且幾家公司都公告經營效率提升。
據了解,從去年底開始,基建企業就迎來“訂單潮”。其中,中國建筑、中國鐵建、中國中鐵等基建企業在2021年的簽約金額普遍出現了10%以上的增長。比如,中國建筑全年的中標金額為35,295億元,同比增長10.3%;中國中冶中標金額為12,047.60億元,同比增長18.1%,這兩家公司都創下歷史訂單量新高。
交建股份也在一季度業績預告中表示,“2021年度新承攬訂單金額81.55億元(不含新并購公司及PPP項目金額),有力的保障了2022年一季度的在建項目充足,主營業務穩步增長。”
在效率提升方面,華鐵應急公告稱,憑借全國服務網絡與高空作業平臺管理模式,以及穩定的設備出租率,使得凈利潤實現略增。同時,較去年同期相比,高空作業板塊營業收入、建筑支護設備和地下維修維護等板塊均呈現穩步增長態勢。
交建股份還強調,受益于國家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政策的實施,行業景氣度提升顯著。
截至一季度,基建行業的高景氣度還在延續。鴻路鋼構一季度累計新簽銷售合同額約60.13億元,同期增長14.71%。中國中鐵的基礎設施建設新簽項目合同額為5434.5億元,同比增長94.1%。
基建工程反復活躍
機構頻繁調研 關心企業現金到賬問題
Wind數據顯示,在外媒報道后的4月8日,A股市場的房地產、建筑、工程機械、水泥制造等板塊均出現較大漲幅,其中,基建工程漲3.17%。個股方面,國統股份、東湖高新、新疆交建、北新路橋、中國電建、中國交建、中國鐵建等表現強勢。
不過,以北新路橋為例,在4月8日開始收獲兩個漲停板后,又迎來兩天的大跌甚至跌停。
僅從估值角度看,Wind數據顯示,中證基建板指數整體估值僅為10.94倍,老基建指數更是為9.41倍,僅高于申萬28個大類行業中的銀行與鋼鐵。其中,中國鐵建只有5.07倍、中國中鐵5.32倍、中國交建6.61倍等,均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事實上,在經濟穩增長的政策指向下,基建板塊從去年底開始就反復活躍,最近一個月以來更是快速反彈。
而基建投資增速也的確在“穩中有進”。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1-2月份投資數據,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8.1%,增速比去年提高7.7個百分點,投資新開工項目個數同比增長1.1倍,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長62.8%,國家預算資金增長33.9%,自籌資金增長13.2%。
目前,機構正在加強對基建企業的調研。據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4月11日,A股市場共針對29家基建板塊企業展開了多次調研。
進入4月份之后,鴻路鋼構成為了機構的重點關注對象。在10天之內,公司迎來了7波調研,共有31家基金、券商與投資機構參與了這幾次調研。
在其中4次調研活動中,均有機構針對鴻路鋼構的賬面現金流量不斷減少,而應收賬款的凈額卻在不斷增加進行了針對性提問。對此,鴻路鋼構也在調研會上做出解釋:“首先,鴻路鋼構在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195.15億元,銷售商品收到的現金為190.84億,并且2021年年度采購較大,這導致了該公司2021年的現金流量凈額顯著減少。另外,公司的鋼結構加工業務原則上是現款現貨銷售,但是對信用良好的央企、大型國企會有一定的結算賬期,所以隨著銷售額的增長,短期的應收賬款也會相應地增加。”
因此,在基建板塊整體業績大增的同時,機構對上市公司是否收獲了真實的現金流保持關注。
(文中數據來源于Wind,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