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空下的鹵煮
(相關資料圖)
編輯/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泡芙
新年伊始,為期四天的2022年國家醫保談判終于在1月8日公布了最終結果。無論是在新增納入的藥品數量,談判成功率還是價格等方面,都較為符合行業預期。尤其是國產重大創新藥品的新增數量和價格降幅,更是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市場的想象。
第八批國家集采也在近日拉開帷幕,重點傾向注射劑等品類。由于大部分大品種已陸續納入集采,從近幾批集采中標結果來看醫保局也不再唯價格論,而是綜合考量多種因素,降價趨于溫和。所以行業有聲音認為集采已“漸入尾聲”,起碼不再是那柄高懸在每家廠商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了。
恒瑞醫藥2022年四季度以來股價走勢 來源:筆者整理
前景趨于明朗,已在地板上趴了兩年的A股生物醫藥板塊自去年四季度以來修復勢頭不減,年前更是出現了集體爆發的“派紅包”行情。隨著1月16日大龍頭恒瑞醫藥(600276)的強勢漲停,我們必須要正視這個問題——2023年醫藥股終于要迎來反轉時刻了嗎?
一、集采&國談下業績大變臉
先來了解一下集采和國談。集采是藥品集中帶量采購,組織層面上有國家主導也有省級聯盟。從對象來看,是針對競爭充分的且通過一致性評價藥品超過3家的藥品,以及包括低高值耗材在內的醫療器械。在談判時會約定好采購量,引導廠商走以價換量的路子。
雖然集采一般不涉及創新藥,但國內很多藥企畢竟研發底子比較薄,很大一塊業務還是依賴仿制藥,所以自各批集采實際落地以來很多廠商的營收都遭到重創。以恒瑞醫藥為例,第三批集采涉及的6個品種2020年銷售收入下滑了55%;第五批集采涉及的8個藥品2021年下滑了37%。從下圖恒瑞的單季度銷售數據也可以看到,2021年開始出現明顯滑坡,直至2022Q3集采影響才得到緩解。
恒瑞醫藥單季度營業收入 來源:筆者整理
再看國家醫保談判方面,主要對象是腫瘤等重大疾病以及罕見病患者所需的藥品,談判降價納入醫保目錄,但不約定采購量,由2018年成立的醫保局牽頭組織。可以簡單理解為集采重點在降低已大量使用的仿制藥價格;而國談重點在將新上市的重點創新藥先納入到醫保中。在集采動作大大壓低了仿制藥相關業務的收入和利潤率的同時,創新藥的國談結果及后續商業化表現對藥企來講就非常重要了。
欣慰的是,從這次國談結果來看,眾多創新藥的價格降幅溫和。比如信達生物(1801)的奧雷巴替尼、貝達藥業(300558)的甲磺酸氟馬替尼片和榮昌生物(688331)的維迪西妥單抗等品種,談判后價格都高于市場預期。這幾年樣本醫院的銷售數據也給廠商吃了一顆定心丸,雖然納入醫保目錄后平均降幅高達62%,但銷售總額還是體現出穩定高速的增長。所以說醫保談判這個事兒,長期來看創新藥會是受益良多的,能否順利過關是這個品種能否成功商業化,實現放量的決定性因素。
2020年醫保談判藥品銷售總額 來源:PDB,國金證券研究所
二、頂層密集扶持,支付端更有底氣
當然,創新藥的業績放量也離不開頂層的各項政策扶持。
最顯而易見的是大大放寬了創新藥進醫保的申請限制。以前新藥上市后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實際臨床使用,然后藥企才能申請參加醫保談判。現在新藥上市后就可以談,進了醫保也能快速落地,商業化進程大大加快。而且談判名單也對罕見病用藥(俗稱孤兒藥)和兒童用藥等給予了傾斜,進一步照顧到了這些特殊群體。
在支付層面,《關于適應國家醫保談判常態化持續做好談判藥品落地工作的通知》提出對實行單獨支付的談判藥品,不納入定點醫療機構總額范圍。在《關于印發 CHS-DRG 付費新藥新技術除外支付管理辦法的通知(試行)》中,也提出滿足一定條件范圍的新藥新技術可不納入DRG。而且還規定獨家產品和新增適應癥等情況的藥品可申請簡易續約,享受流程簡化和降幅不超過25%的待遇。這些都是對價格相對較高,商業化鋪開可能受限的創新藥開的支付端綠燈。
部分創新藥利好政策 數據來源:政府官網,動脈橙,東吳證券研究所
除了文件之外,其實隨著于集采的大力推進,近年來醫保基金結余也出現了節節高的態勢。自2018年起首批4+7帶量采購開始,國家層面已經組織了7批集采共294種藥品,平均降價超50%,控費效果是非常顯著的。2021年結余已達3.6萬億元,有券商預計2022年將達到4.2萬億元。隨著新冠被歸為乙類乙管,疫情防控趨緩,真金白銀在手的醫保基金應該可以騰出手給重點創新藥更大的支撐了。
2005-2021年全國醫保累計結余 來源:國家統計局、同花順iFinD 、華安證券研究所
三、撥云見日,創新藥迎來新起點
隨著集采和國談的持續推進,這些例行動作對眾廠商的負面影響會越來越小。當然,這也倒逼藥企進一步提高研發投入,真正地去做創新,這對于基礎薄弱的國內廠商來說其實并非易事。拿以前聊過的PD-1來說,四小龍的產品均走續約通道,本次還新增了復星醫藥(600196)旗下復宏漢霖(02696)、康寧杰瑞(09966)和康方生物(09926)的產品,身后還有二十幾個國產PD-1等著,市場一片內卷。想通過重磅產品納入醫保范圍來更快地實現銷售額放量看上去很美,但往往也要面臨強敵環飼的紅海。
總之,壓在生物醫藥板塊心口的巨石已出現松綁態勢。雖然集采實質擠壓了仿制藥的利潤空間,但通過國談進入醫保或許會是尚處商業化破局期創新藥的加速跑起點。
注: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