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過后,很多消費行業想看的的是一片新的消費季的到來,尤其是對于餐飲類企業來說,這幾年疫情影響下,餐飲企業的發展都很慘淡,就拿火鍋界的頭把交椅來說,如今還是海底撈,只不過如今的海底撈沒有以前那么光鮮亮麗了。
(相關資料圖)
早在去年的時候,當時的半年報上,海底撈發布了關于自己虧損的業績,而這個數據在2021年上半年還是盈利狀態。雖然,海底撈將虧損歸結于疫情導致的,但是哪這么說2021年會盈利呢?所以虧損的背后有更深的原因存在。
而在之后,海底撈虧損引發的“人們為啥不愛吃海底撈”的話題登上熱搜,而一天光是這個話題的閱讀量超過4億,很多網友紛紛評論,最終結出一個結論——不愛吃的原因是“貴”。但是,在火鍋界很多人都知道,海底撈貴也不是一天兩天了,為什么大家如今對于這個“糾結”呢?要知道2021年就很貴,但是營收上卻是盈利的。
但是,在2021年海底撈全面虧損的時候,整個1年虧損高達41.6億元,相當于虧損了上市以來凈利潤的總和,而很多人表示,2022年上半年虧損就是這個虧損的延續。尤其是,在之后海底撈發現擴張不會帶來盈利,于是開始紛紛關停門店,在上馬了“啄木鳥計劃”后,已經關停的門店近300家。
而為了尋找新的增長方式,如今海底撈也跟很多企業一樣,選擇了出海。
海底撈的出海業務,如今已經全面分拆,成為了特海國際,并且在去年最后一個交易日,在港交所正式上市掛牌交易,尤其是公司的股票上市一個月來,股價一直都是表現出強勢走勢,截止到目前,如今特海國際的價格,已經是開盤價格的2倍之多。
而作為海底撈分離出的海外業務的特海國際,如今在全球11個國家,截止到2022年底餐廳總數為110家,而對于很多人來說,大家基本上都是吃過海底撈的,那么海外的海底撈業務真的賺錢嗎?
作為海底撈分離出去的業務,此次特海國際的上市也跟很多企業不同,他沒有融資上市,而是直接“介紹上市”,在上市前不需要向社會公眾發行股票,不募集資金直接上市獲得掛牌買賣的資格。尤其是其中特海國際有90%的股份是海底撈,而員工占股10%,而此次海底撈把90%的股份直接按照股東在海底撈持股比例分派,這樣原先海底撈的投資者就直接擁有了同等的特海國際的股票,比如像是海底撈創始人張勇夫婦將直接成為特海國際的股東,而海底撈不再擁有特海國際的任何權益,以后就是專門做國內火鍋業務,而特海國際做海外業務。
那么這種分拆后急于上市的原因是什么?雖然海底撈說是分拆后,可以讓國際業務和國內業務的企業,在各地地域更好發展,讓各自團隊更好專注自己的業務。而這種做法的企業,其實在餐飲業是不少的,包括之前餐飲巨頭百勝集團,當時就把百勝中國分離出來,專門去紐交所上市。
但是,很多人想知道為什么在海底撈持續虧損的時候分拆呢?其實就是想讓特海國際上市的時候,剝離不確定因素的業務,讓它有更好的市場估值。而且,海外市場的火鍋真的賺錢嗎?
如今,按照特海國際發布的2019年到2022年上半年的業績報告上,我們看出基本上還是在虧損的,分別高達3300萬美元、5380萬美元、1.51億美元和5570萬美元的虧損,可以看出虧損是一直都在上漲的,并沒有下降。而在營收上,大多數的營收來自東南亞地區,這里的門店也占據了全部門店近6成。
然而,在資本市場上,特海國際的股價卻比起上市翻了1倍之多,市值近百億,那么在虧損下,為什么大家依然看好它的發展?
對于虧損,特海國際表示,一方面是疫情影響,如今隨著疫情的放開,以后門店的客流量將繼續增長;另一方面是開店快,開新餐廳的比例高所以也是導致虧損的原因。要知道,開設新的餐廳,那么成本及資本開支,短期內是很難實現收支平衡的和收回投資的,是一個長期的發展。很多餐廳的門店想首次達到盈虧平衡起碼要6個月的時間,而對于這個原因,如今特海國際也表示要減慢開餐廳的速度,改善營業業績和財務狀況。
并且資本市場對于火鍋的未來還是看好的,尤其是到2026年全球中餐市場超過4000億美元,而其中火鍋占比超過10%,增速比起其他中餐發展更快,也說明火鍋出海前景廣闊。
但是,想要將火鍋店發展起來就不容易了,餐廳成本高,而且在歐美國家開設餐廳的人工成本也高,尤其是如今向著海外發展的火鍋企業越來越多,包括呷哺呷哺、小龍坎等等,這些企業在相鄰的東南亞都在開設門店尋找市場,未來競爭就很強烈了,如今全球中餐餐飲市場上,還沒有知名大品牌出現,所以能否走出一個真正的大企業,如今在全球中餐賽道還不明顯。
未來,海底撈的海內外發展如何呢?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