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之后,A股市場出現了一輪調整,在本輪市場調整過程中,投資者信心迅速回落,一些偏悲觀的言論再次流行開來,A股的全年牛市行情再遭質疑。
結合春節之前的快速上漲和春節期間消費的復蘇節奏來看,市場普遍預期A股會延續節前上漲勢頭,市場回調確實大超市場預期。事后去看,不外乎兩大原因:一是短期交易資金獲利了結,疊加北向資金流入放緩,微觀資金面動力減弱;二是基本面復蘇的一致預期被打破,市場分歧加大。
(相關資料圖)
微觀資金面的流入流出只是短期因素,根本性因素還是看基本面的復蘇節奏和高度。
1月份,市場上漲主要反映的是對復蘇本身的預期,這一點沒有分歧。隨著疫情、地產政策的調整,2023年經濟相比2022年確定性回暖。進入2月份,進一步的上漲需要看復蘇的節奏和高度,恰恰在這一點上,市場存在明顯分歧。
樂觀者關注到春節電影票房創史上第二高,旅游出行人數也超出市場預期;悲觀者關注居民購房信心不足,地產銷售低迷,并認為市場低估了“疫情疤痕效應”的對消費的潛在中長期影響,對全球通脹和全球經濟衰退也憂心忡忡。
就短期影響來看,誰對誰錯并不重要。從一致預期到出現分歧,本身就會打亂此前資金凈流入的趨勢,從而在短期內造成市場震蕩的格局。
對投資者真正重要的問題是,震蕩行情的未來走向是什么:震蕩向上、震蕩持平還是震蕩向下?
從主要指數的估值來看,現階段市場已經走出絕對低估領域。以萬得全A為例,截至2023年2月10日市盈率十年分位值為31.31%,市凈率分位值為33.46%,雖然低于估值中樞,但已算不得絕對低估。
某種意義上,牛市第一階段的估值修復行情已接近走完,后續走勢取決于基本面復蘇的節奏和高度。對于基本面的復蘇,市場的擔憂分內需和外需兩個維度。內需主要擔心消費和地產回暖力度,外需主要擔憂短期全球經濟衰退和中長期逆全球化提速,若內需不能填補外需缺口,中國龐大的制造產能容易導向產能過剩。
不妨逐一地看一下。
1、消費:三級火箭接力,消費有可持續性
現階段,市場不缺資金,消費主要受預期影響,而預期則取決于居民對未來收入增長的信心。若經濟不能穩步回暖帶動居民收入信心回升,那么當前基于場景修復帶動的消費復蘇就很難具有可持續性。當前,市場擔憂的便是消費的可持續性。
在我看來,2023年的消費復蘇會呈現出三級火箭接力向前的趨勢,可確保消費的可持續性。
第一級火箭,疫情放開后,線下場景恢復重啟,中高收入群體的超額儲蓄釋放,帶動消費回暖。春節期間的旅游出行、餐飲娛樂的強勁復蘇,便是消費第一級火箭的體現。
第二級火箭,促消費政策發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消費,相關配套政策仍待繼續出臺。此外,地方政府也已陸續重啟消費券政策,對餐飲、家電等重點領域予以支持。
第三級火箭,一二級火箭推動疫情期間收入受損從業人員的收入回升和信心回暖,從而形成高中低檔各類型消費的共振式復蘇,推動消費全面回暖。
在消費持續回暖過程中,傳導至生產端和銷售端,就會帶來訂單增加、信心提升、就業擴大,反過來進一步推動消費提升,形成正反饋循環。
2、地產:地產鏈性價比更高
現階段,關于地產銷售能否企穩,正反觀點都能找到數據支撐,市場較難達成一致預期,也在相當大程度上降低了2023年經濟復蘇高度的能見度,對市場風險偏好產生持續壓制。
某種意義上,每當市場情緒階段性升溫、指數出現賺錢效應時,低迷的地產銷售數據總會當頭潑一盆冷水,提醒市場要冷靜。
地產之所以重要,近期一再被重申支柱產業的定位,重要的不是地產本身,而是地產開發/銷售對上下游的帶動作用,以及地產作為國內家庭主要財富載體所衍生的財富效應,作為主要抵押物所衍生的信貸擴大/收縮效應。
在政策端頻繁發力的背景下,“房住不炒”之所以仍被堅持,原因便在于政策端并非希望重回靠地產開發刺激經濟的老路,而是希望通過激活地產鏈擴大內需,前者需要新一輪房價上漲周期,而后者只需要房價企穩、剛需和改善性需求釋放即可。
當前的市場環境下,開啟新一輪房價上漲周期的難度較大,但讓房價企穩、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釋放卻在政策的發力邊界內。對房住不炒的堅持與促進房價企穩的政策出臺并不沖突,所以,沒有必要看到“房住不炒”就悲觀,也沒必要因為房價沒能快速上漲而缺乏信心。
住房價格說到底是個供需問題,2021年下半年以來開發商拿地積極性大幅減弱,對應2023年以后的新房供給將逐年萎縮,疊加政策層面對需求端的扶持政策,大概率會對房價預期產生強力支撐。
一旦房價企穩,地產銷售就會企穩,地產鏈相關板塊的確定性將大幅提升,有望進入業績、估值雙升的戴維斯雙擊階段。
3、外需:近憂與遠慮
作為制造大國,外需構成了國內經濟復蘇前景的近憂與遠慮。短期來看,在高通脹與連續加息的雙重打擊下,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的確定性不斷提升;展望中長期,隨著地緣沖突愈演愈烈,逆全球化趨勢凸顯,傳統的外貿規律或許不再奏效,外部市場的不確定性被不斷放大。
對我國這種制造大國而言,外需的不確定性會壓制外需相關板塊的想象空間和估值水平,迫使投資者縮短投資久期,更追求盈利的確定性,對整個外需相關板塊產生負面影響。
以光伏產業為例,國內產能的全球占比超過80%,而國內市場占比僅為30-40%,意味著大多數產能需依賴國際市場消納。在逆全球化背景下,主要國家均追求能源自主,全球產能快速擴張,競爭加劇,國內光伏出口大概率將遭遇目的地國家產業政策的區別對待,繼而影響其長期增長空間和估值水平。
當然,就資本市場而言,逆全球化是個慢變量,就現階段而言,內需復蘇的節奏和高度才是決定A股市場接下來走勢的關鍵因素。既然內需是決定性變量,疊加今年外需疲弱和未來的不確定性,內需相關板塊的上漲邏輯更為通暢,有望在本輪牛市行情中繼續跑贏。
回到開頭的問題,A股的上漲行情還能延續嗎?隨著消費的持續復蘇和地產銷售的企穩,市場對基本面復蘇的分歧將再次得到彌合,從分歧走向一致預期,推動大盤指數繼續上行。
【注: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閱號所載信息或所表述意見僅為觀點交流,并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除專門備注外,本文研究數據由同花順iFinD提供支持】
本文由“星圖金融研究院”原創,作者為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