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深潛atom第626篇原創作品
數字浪潮的發展,醫療是典型的受益行業,也衍生了眾多數字化醫療公司。2022年登陸港交所的思派健康,憑借數字化技術成為中國最大的私營特藥藥房經營者和臨床試驗提供專業服務的組織,是數字化醫療受益代表。
2023年3月15日,思派健康發布了上市后的第一次年報,年度收入41.19億元,同比增長18.58%,毛利3.37億元,同比增長19.02%。不過虧損依然超過了10個億。伴隨著思派健康上交了2022年業績答卷,股價卻隨之下跌。財報發布次日,思派健康股價報21.80港元,下跌超12%。
(資料圖片)
當前思派健康的業務涉及賣藥、賣保險、SMO(為臨床試驗提供專業服務的組織),并且都是風口,為何在交出2022年業績答卷后,卻不被看好呢?
01
虧損縮減系高營銷投入和裁員
2023年3月6日,高選擇性和抑制活性的小分子RET抑制劑塞普替尼膠囊,成功落地廣州思派大藥房,并且完成了首單患者服務。在思派健康的規劃下,每一個“廣州思派大藥房”都在持續為患者服務。也是因為這些專業的服務,成就了思派健康的特藥業務。
△思派健康業務
招股書顯示,特藥藥房業務在2022年全年營收36.6億,占總營收的88.9%,同比增加16.7%。不過藥品銷售更容易帶來銷售總額,隨著藥品市場越發透明,帶來的利潤空間有限。2022年,思派健康的藥品銷售毛利率出現了0.9%的下滑,來到了5%。
賣藥之外,SMO也為思派健康帶來了巨額營收。2022年,SMO業務全年貢獻3.19億元營收,同比增加30.5%。在思派健康的業務中,SMO是與創新關聯性最強的。截至2022年12月31日,思派健康已完成468個SMO項目,另有795個SMO項目正在進行之中。相比較賣藥,SMO業務更具技術含量,也意味著需要更好的技術投入。因此,思派健康的SMO業務毛利率也僅僅來到了18.3%。
在思派健康的所有業務中,保險的毛利率是最高的,2022年,健康保險服務業務以毛利率57.4%,帶來了1.38億元的營收。更有意思的是,保險業務竟然以7921.2萬元的毛利,超過了SMO帶來的毛利總額。
△收入和毛利率
高銷售投入,是思派健康營收增加的核心動力。2022年,思派健康的銷售和營銷投入高達3.329億,幾乎與3.37億元的毛利相當。
2019年到2021年,思派健康的毛利潤率滾動環比增長分別達到了688.17%、128.42%和26.99%,在2022年毛利潤率卻出現了1.33%的下滑。連年下滑的毛利潤率,似乎預示了思派健康的天花板。
盡管SMO和特藥藥房已經處于腫瘤領域第一,但思派健康的IPO之路并不順暢,連續三次遞交招股書后,才得以登陸港交所。上市之后,需要更好的數據對投資人和股民交代。
2021年,思派健康的虧損高達37.49億元人民幣。2022年,在疫情之下,思派健康對員工揮起了“屠刀”,全年工作人員減少649人,節約了將近1億元的人員行政成本。在營收增加和收縮成本的雙重作用下,思派健康2022年虧損收窄63.49%,但依然達到了13.68億元。
思派健康每一條業務拆分開來,似乎都是朝陽的風口賽道。核心業務不聚焦也意味著,每一條賽道的發展都不輕松,需要大量的精力和資金的投入,也是思派健康虧損的主要原因。在高營收業務毛利率都不高的當下,思派健康想要盈利并不容易。
02
賣互聯網醫院買藥店,線上服務將后續乏力
在思派健康的標簽中,“創新”無疑是最醒目的。對于醫藥行業有著深刻認知的馬旭廣與李繼兩位創始人,早早就認識到了創新藥的價值。思派健康最初的押寶方向也是創新藥的服務,通過腫瘤大數據方向入手。SMO是其最早且最核心的業務,特藥和保險都是在后續的發展過程中發展的業務。
創新的背后就是高投入。2022年,思派健康為了開發自身的技術及數字化基礎設施,以改善其營運及服務,在研發上投入了6265萬元人民幣。
高研發投入往往意味著更大的想象力和更高回報。2019年中國醫藥行業的研發支出為211億美元,預計將于2024年達到476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7.7%。SMO市場依附于整體醫藥研發行業,隨著整體醫藥研發市場的增加,SMO市場也將快速增加。
憑借數據和勞動力優勢,CXO和SMO作為醫藥研發“賣水人”,在商業化上更容易成功,以藥明康德為代表的業務也驗證了這一商業模式。不過,直到2022年,思派健康在SMO這條業務線上,依然未能取得突破。研發是基礎,綜合服務能力是內核。或許在做好研發基本功的同時,思派健康同樣需要提高綜合服務能力。
現實中,思派健康似乎在弱化服務能力。首先,在業務增長的同時,卻伴隨著大批量人員流失。無論是特藥售賣又或者是保險業務,都并非一錘子買賣,在銷售過程中和售后,都需要提供相對應的服務;其次,2022年思派健康賣掉了互聯網醫院,收購了藥店。在思派健康看來,互聯網醫院僅僅是保險業務健康咨詢的補充,貢獻不了多少營收,因此選擇了放棄,轉而選擇能夠貢獻更多營收的思維特大藥房。在DTP藥房流行的當下,思派大藥房真的不需要互聯網醫院的加持嗎?
△思派大藥房
思派健康聯合創始人李大勇曾說過,“服務醫生”是設立思派健康的初衷,可見思派健康對醫生服務的看重。然而,上市后的思派健康,難道要轉變思維,一切發展都要向數據靠攏嗎?
從2021年的約人民幣9260萬元到2022年的約人民幣1.38億元,思派健康的健康保險服務業務的收入增加約49.3%,背后主要的原因是發展企業客戶業務及在不同城市推出更多惠民保計劃。作為普惠性質的商業健康險,惠民保的快速發展背靠的是政策的支持,但仍然需要思派健康做好后續的服務,當前惠民保依然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如何報銷?比如及時回應健康咨詢等。
短期靠藥品,中期靠商保,長期看健康服務,惠民保是很好的獲客工具,后續依然有更多的市場可以挖掘。馬旭廣從2014年之前,正確判斷了未來醫藥技術的發展方向,難道當前的思派健康要為了短期的利益,選擇忽視長遠的未來?思派健康放棄醫療服務能力的行為,似乎有點讓人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