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科倫藥業的新藥基地,科倫博泰尚無任何商業化候選藥物或商業化團隊,這也令其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虧損逾12億元
《投資時報》研究員 ?習羽
(資料圖片)
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會“談癌色變”。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統計,2020年,全球及中國分別有1000萬人及300萬人死于癌癥。在2021年,全球癌癥發病數為1970萬例,預期將于2030年達到2400萬例。
隨著近年來全球腫瘤患者人數的持續增長,全球抗癌藥物行業市場規模也不斷增加。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抗癌藥物行業市場規模達1807億美元,同比增長20.2%。
為了能夠達到“精準識別、減少損傷”這一治療目標,ADC(抗體藥物偶聯物,一類生物制藥藥物,包含通過化學接頭與有效載荷分子偶聯的抗體)藥物應運而生。
較之傳統療法,ADC憑借綜合了抗體療法、化療和小分子抑制劑療法的主要優勢,具有獨特的靶向能力,顯示出更好的臨床試驗結果。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家藥監局批準首款ADC藥物Kadcyla后,中國的ADC藥物市場于2020年開始增長,預期由2021年起按復合年增長率79.4%增長,將在2030年達到689億元。
行業利好之下,或許想趁熱打鐵,科倫藥業(002422)在分拆川寧生物(301301)上市后不久,又試圖將旗下四川科倫博泰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倫博泰)分拆至港交所上市。那么科倫博泰基本面情況如何?
兩年虧損逾12億元
招股書顯示,科倫博泰成立于2016年,在ADC開發方面積累了超過十年的經驗。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該公司是首家將內部發現及開發的ADC候選藥物許可予前十大生物制藥跨國公司的中國公司。
招股書顯示,截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科倫博泰擁有63項在中國已頒發的專利,20項在美國已頒發的專利,46項在其他司法管轄區已頒發的專利,以及253項待批的專利申請,包括中國的108項、美國的15項、專利合作條約(PCT)下的17項及其司法管轄區的113項。
盡管專利數量眾多,但翻閱招股書,《投資時報》研究員發現,報告期各期及截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該公司并無任何商業化候選藥物或商業化團隊。因此,科倫博泰目前仍無法擺脫虧損問題。招股書顯示,2021年及2022年前9月(以下簡稱報告期),公司通過研發能力及技術平臺對外訂立九項許可協議,實現收入為3232.2萬元及6.24億元;而同期凈虧損分別為8.90億元及3.21億元,主要由于研發支出及行政開支所致。
科倫博泰對此表示,虧損主要由于投入大量資金于藥物管道研發。截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公司已開發由33款資產組成的強大管線,包括13款處于臨床階段及4款處于IND(研究用新藥或研究用新藥申請,在中國或美國也被稱為臨床試驗申請)籌備階段的資產。
有業內人士向《投資時報》研究員表示,一般而言,創新藥企出售的臨床前專利數量占比較高,這有可能是企業和受讓方同時進行臨床前實驗再到IND。不過,近幾年此類企業往往只收預付款,后面還要視臨床進度程度而定。若臨床無法順利進行,則很難實現商業化進程。
默沙東入股
盡管持續虧損,但科倫博泰一直是眾多資本眼中的“香餑餑”。《投資時報》研究員注意到,在科倫藥業公布分拆上市預案前不久,科倫博泰進行了一輪股權優化,將注冊資本增加至1.93億元。默沙東認購其中部分新增股份。截至預案公告日,默沙東持有科倫博泰6.95%的股權,一舉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
不僅如此,自2022年以來,默沙東陸續與科倫藥業展開多項合作,關系也更加緊密。2022年12月底,科倫博泰將其管線中七種不同在研臨床前ADC候選藥物項目,以全球獨占許可或獨占許可選擇權形式授予默沙東在指定地區進行研究、開發、生產制造與商業化。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科倫博泰與默沙東達成的開發多達七項臨床前ADC資產的合作,是迄今為止由中國公司獲得的最大生物制藥對外許可交易,而根據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按2022年交易金額計,也是全球最大的生物制藥合作。
為何默沙東會對持續虧損的科倫博泰青睞有加?有分析指出,盡管目前大部分創新藥項目尚處于研發階段,但相比其他領域而言,醫療是很難找到的確定性大機會,項目的成功率也遠比想象中高得多。
所以,盡管創新藥企的背后隱藏著投資周期長、回報不確定等風險,但在退出機制逐漸打開的今天,一旦企業上市便會獲取高額收益。
以科倫博泰為例,其在2020年5月29日引入Pre-A輪融資時的估值為3.13億元,而在2023年1月3日B輪融資時,公司對應估值已攀升至100億元。而這也是為何大批投資人熱衷于抗癌藥投資的關鍵所在。
科倫博泰各輪融資情況
數據來源:公司招股書
為何熱衷拆分上市?
《投資時報》研究員注意到,除了默沙東、葛蘭素史克等國際名企外,近年來國內生物醫藥科技企業分拆數量也是與日俱增。
以微創醫療為例,這兩年其資本動作就很多。公司先后拆分心脈醫療、心通醫療、微創機器人、微電生理及微創腦科學五家子公司上市。微創醫療創始人常兆華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微創醫療將采用“生產上市公司”的模式,即一邊拓展新業務,一邊引進各路投資,再分拆子公司上市。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科倫博泰此次拆分也有相似之處,而這也是生物醫藥科技企業熱衷于分拆上市的邏輯所在。首先,經過分拆后,持續公開信息可能會對子公司的經營業績產生正面影響。其次,分拆可增加融資新渠道、理順控股結構、優化股東利益。再者,若分拆上市后價格合理,母企還可通過子企的分拆上市獲得資本溢價。
不過,分拆上市同樣也面臨母公司的“空心化”、同業競爭及子公司經營的獨立性風險。
一方面,子公司能否脫離母公司實現獨立的發展和經營,是其作為發行主體在資本市場上能否獲得投資者認可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如果公司之間的經營、決策和人員沒有做到完全隔離,則有可能誘發非公平的關聯交易等問題,損害中小投資者利益。此次科倫博泰上市前路如何值得關注。
部分生物醫藥科技企業拆分子公司上市情況
數據來源:依據公開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