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暴雷房企中,新力控股率先倒下了。4月6日晚間,港交所發布公告稱,由于新力控股未能于2023年3月19日或之前履行聯交所訂下的復牌指引而復牌,自2023年4月13日上午9時起,新力控股的上市地位將予以取消。
【資料圖】
突然的摘牌
對于被摘牌的消息,一位接近新力控股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之前毫不知情,可以說非常突然。”
時間回放到2021年9月20日,新力控股遭遇股債雙殺,股價一日內暴跌87%,也由此開啟了漫長的停牌之路。
彼時,市場消息還停留在“降薪”層面,新力控股集團總部人員被通知降薪,降薪幅度在50%—70%間,其中總經理級別普遍降薪60%,副總裁級別普遍降薪70%。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僅僅是降薪并不足以引發新力控股的股價崩盤。
隨后在2021年9月30日晚間,新力控股給出了股價崩盤的答案:由于集團近期面臨因宏觀經濟狀況而導致的不曾預期的流動資金問題,公司若干附屬公司未能于相關到期日或之前就兩項境內融資安排于2021年9月18日支付應付利息合共約3874萬元。債務逾期致使公司大股東即實控人張園林部分股權被平倉。
之后的10月11日,新力控股再次發布公告稱,此前的一系列問題已經導致境外融資安排出現技術性違約,且目前沒有資源可以用于償還本月18日到期應付的2.5億美元債本金及利息,在補救措施上尚未制定任何具體方案,接下來將繼續短暫停牌。至此,新力控股在公開市場中的技術性違約也走向債務實質性違約。
新力控股在2021年12月16日收到聯交所復牌指引。根據上市規則,聯交所可對連續停牌18個月的股票除牌。如新力控股未能在2023年3月19日前,就導致其停牌的事項采取補救措施,履行復牌指引并恢復股份交易,則聯交所可取消其上市地位。
停牌至今,新力控股最終未能熬過除牌“大限”。
作為曾經的房企“黑馬”,新力控股于2019年11月正式登陸港交所,開盤4.03港元/股,但截至2021年9月20日停牌,新力控股股價報0.5港元/股,總市值也停留在17.85億港元。
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此次被取消上市的消息,確實令市場非常驚訝。這也是房企債務風波以來首個退市企業,或者可以說是“暴雷房企退市第一例”。此次新力退市,對于我們理解房企經營狀況、資本市場反應、風險防范化解、企業競爭格局等都有很多反思和教訓。
視覺中國
多家房企面臨9月“大限”
新力控股遭此困境,市場分析大多指向其“三高”的打法。
高周轉模式,讓新力控股迅速邁入千億陣營,但高周轉也帶來了高負債、高融資成本等問題。數據顯示,2016—2018年,新力控股的凈負債率分別為190%、270%、240%。此外,2017—2020年,新力地產融資成本高達9.1%。負債總額也從2017年的442.06億元攀升至2020年的775.64億元。
此外,新力控股的銷售指標也大規模縮水。記者了解到,新力控股最后一次披露銷售業績是在2022年11月,新力控股2022年1-10月的合同銷售金額約31.37億元,同比下降96.08%。
嚴躍進稱,從銷售指標以及債務償還情況來看,也不排除企業本身無意保留上市地位。或者說,其很難在短期內向復牌方向靠攏。
“理論上當前一些暴雷企業債務問題解決得總體不錯,投資者也認可了房企重新復蘇的邏輯。但新力退市事件若不處理好,會加重其他投資者對有暴雷史企業的恐慌情緒,尤其是在債務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好的房企。”嚴躍進表示。
記者了解到,除新力控股即將摘牌外,還有很多房企距離摘牌之日也不遠了,例如中國恒大、世茂集團、花樣年、中國奧園等將迎接9月“大限”。
除此之外,近期市場又迎來一輪房企停牌潮,祥生控股、大發地產、上坤地產、佳源國際等,也紛紛加入到停牌行列。與之相對應的,房企復牌者卻寥寥無幾,僅有佳兆業、景瑞控股等少數房企“脫困”,但股價表現屢創新低。
北京商報記者 王寅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