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國內第三大晶圓代工廠成功登陸科創板后,今天又迎來了第一大MEMS代工廠的敲鐘。
【資料圖】
今日,國內第一大MEMS代工廠中芯集成登陸科創板。
開盤后,中芯集成大漲10.72%,市值超400億。
此次中芯集成擬募資125億元,發行規模居所有科創板半導體公司前列,發行價5.69元/股,估值385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中芯集成成立于2018年,是國內領先的模擬電路芯片及模組代工企業,主要從事功率器件和MEMS等領域的晶圓代工及封裝測試業務,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的代工制造方案。公司的工藝平臺涵蓋超高壓、車載、先進工業控制和消費類功率器件及模組,以及車載、工業、消費類傳感器,應用領域覆蓋智能電網、新能源汽車、風力發電、光伏儲能、消費電子、5G通信、物聯網、家用電器等行業。
中芯集成綜合能力在MEMS代工廠中排名第一,在中國大陸晶圓制造企業中位居前五,已經發展成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晶圓制造企業之一。
中芯集成最初由紹興市國資出資設立的越城基金、中芯國際、紹興市民間資本盛洋電器共同出資設立,后來得到了海通開元、深創投、同創偉業、招銀國際、軟銀中國等多家知名機構的投資。
作為中芯集成的重要戰略股東,海通開元十分看好該企業的發展。海通開元董事長張向陽先生表示:“中芯集成團隊專業、務實、充滿創業熱情,公司在成立較短時間內順利實現上市,充分體現了團隊極強的戰斗力和執行力。祝賀中芯集成順利實現科創板上市,企業發展邁入全新階段。相信在公司核心團隊帶領下,中芯集成一定能再攀高峰,成為全球領先的晶圓制造企業。”
01?國產替代風口下的投資機遇
2018年成立的中芯集成,僅僅5年便成功登陸二級市場,放眼整個A股也是不多見的,這既得益于中芯集成團隊對于風口的精準把握,也離不開投資人的鼎力支持。
近年來,新能源及工業智能化的快速發展推動了功率半導體、MEMS需求提升。不過,國內中高端功率器件和MEMS傳感器自給率并不高,大部分依賴進口,國產化的進程加速推進。龐大的市場規模以及國產芯片設計公司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對MEMS和功率器件晶圓制造產能的巨大需求。
在這樣的背景下,2017年末至2018年年初,中芯國際有意與地方政府合資建廠,單獨從事MEMS及功率器件業務,而彼時紹興市政府也在規劃大力發展半導體產業希望實現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就這樣,中芯國際與紹興市政府一拍即合。
2018年3月,中芯集成由原中芯國際特色工藝線及團隊與紹興市政府相關基金聯合發起設立,主要從事MEMS和功率器件等領域的晶圓代工及封裝測試業務。
招股書披露,2018年3月,越城基金、中芯控股和盛洋電器共同出資58.8億元設立中芯集成,這三家分別以貨幣認繳40億元、13.8億元、5億元。
其中,越城基金,全稱紹興市越城區集成電路產業基金合伙企業,該基金的出資人主要是紹興國投、紹興迪投、紹興科投等紹興國資。
另一個股東盛洋電器,現已改名為盛洋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這是一家1997年成立于紹興的民營企業。
可以說,中芯集成的誕生是紹興國資、中芯國際、紹興民間資本合力的結果。
拿到第一筆投資后,中芯集成用了一年時間完成了一期建設,2019年6月,中芯集成一期晶圓制造項目的主廠房封頂,兩個月后首臺工藝設備進場安裝,2019年11月通線投片。
2020年12月,中芯集成完成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對外融資,此次引入了海通開元、上海納米創投、tcl創投、軟銀中國、深創投、盈科資本、同創偉業等14家機構,此輪增資后,中芯集成的注冊資本提升至70.5億元。
2021年,中芯集成整體變更設立為股份有限公司。
截至IPO前,越城基金、中芯控股分別持有中芯集成22.70%、19.57%的股份,不過中芯集成并無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這主要是因為公司董事會由9名董事組成,其中越城基金提名2名董事,中芯控股提名2名董事,任一股東均無法決定董事會半數以上成員的選任。
02?持續推動國產半導體“穩鏈強鏈” 不可不知的一家機構
對于中芯集成這樣由地方政府和龍頭企業合力打造的項目,自然能夠吸引不少投資人的關注,海通開元就是其中一家。
海通開元投資有限公司(簡稱“海通開元”)成立于2008年,是海通證券全資設立的私募投資基金子公司,注冊資本為75億元。海通開元旗下設有6家基金管理子公司,管理運作基金逾50只,管理資金規模超450億元。
海通開元投資團隊秉承“價值發現和價值實現”的投資理念,專注于TMT、先進制造、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大消費、文化傳媒等領域。其中重點關注對十大關鍵產業起到強鏈補鏈、突破卡脖子技術、填補國內空白實現進口替代的企業,而中芯集成恰恰就是這樣的企業。
海通開元作為中芯集成的早期投資人之一,也是其重要的戰略股東,早在中芯集成設立之初,就對該項目保持密切關注,并與公司建立了緊密聯系。在海通開元看來,核心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在半導體國產化加速的時代背景下,國內半導體產業鏈對優質晶圓制造產能的需求非常明確;二是中芯集成是行業內極為稀缺的、擁有成建制技術團隊的新建晶圓制造廠;三是晶圓制造是整個半導體產業鏈最為核心的環節之一,通過與晶圓制造廠的戰略合作,將進一步提升海通開元作為投資機構在半導體領域的綜合競爭力。
因此,在2020年下半年中芯集成正式開啟首輪市場化融資后,海通開元投資團隊迅速展開對公司的盡調工作,在進一步了解到公司在團隊建設、技術研發、客戶拓展等方面的最新進展,以及公司資本化運作的清晰規劃后,海通開元對公司的后續發展充滿信心,并于2020年底完成對其數億元戰略融資。
海通開元董事長張向陽先生表示:“半導體是我國科技產業鏈的核心組成部分,亦是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跨越發展的重要支撐。隨著我國電子產業、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產品消費國,需求總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而與之對應的,我國半導體產業鏈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在包括晶圓制造在內的多個重要環節產業競爭力尚需加強,國產化進程亟待提速,潛在投資機會眾多。”
張向陽進一步表示:“半導體領域是海通開元長期看好并重點布局的方向,海通開元及旗下基金已累計投資了涵蓋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高端半導體設備及材料等全產業鏈近60家優秀企業,包括多個細分賽道的龍頭。其中,中芯集成就是海通開元在半導體領域的代表性項目。它是我們長期布局半導體賽道的重要成果,體現了我們作為國有券商系投資機構,傾力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堅持助力推動我國重點科技領域‘穩鏈強鏈’的使命和擔當。未來,海通開元將繼續保持專業、專注的投資態度,持續加碼半導體賽道,服務和陪伴更多優秀國產半導體企業發展。同時,也將持續通過我們在半導體領域全產業鏈布局所形成的產業集群效應,在后續投資中發揮產業協同作用,進一步增強海通品牌在半導體領域的專業度及影響力。”
03?中芯國際花了5年打造的小號
除了投資人,給予中芯集成最大幫助的還是中芯國際,這不僅體現在管理上,更體現在技術上。
從中芯集成的高管團隊來看,中芯集成的董事、總經理趙奇,1973年生人,碩士研究生學歷,擁有27年半導體行業工作經驗,曾先后就職于國內晶圓代工龍頭華虹半導體、中芯國際,入職中芯集成前,其任中芯國際企業規劃中心資深總監。
此外,中芯集成6人組成的高管團隊中,5名來自中芯國際,5名核心技術人員均來自于中芯國際。
除了在人才和管理上的支持,中芯國際還對中芯集成做了技術支持。中芯國際分別于2018年3月21日、2021年3月21日與中芯集成簽署過協議,獲得中芯國際授權許可使用微機電及功率器件相關的573項專利及31項非專利技術從事微機電及功率器件的相關業務,中芯集成為此支付一次性固定許可費13.56億元,計入無形資產并按照10年進行攤銷。
得到中芯國際的大力支持,中芯集成快速成長為國內領先的特色工藝晶圓制造企業,在技術工藝、產能規模、客戶質量等方面均具備領先優勢,并隨著公司新建產能的持續釋放不斷擴大業務規模及影響力。
功率器件方面,中芯集成的車載IGBT、高壓IGBT、溝槽型MOSFET二代等自研技術平臺在電流密度、功率效能以及可靠性等核心技術關鍵指標上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大部分平臺已經逐步達到和國際先進水平同步。
MEMS方面,中芯集成的麥克風二代、加速度計二代、陀螺儀、硅基高性能濾波器等自研技術平臺的技術指標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部分產品已經具備與國際領先廠商同臺競爭的實力。
依托團隊在特色工藝領域長時間的技術積累與沉淀,目前,中芯集成已經快速打造了集設計服務、晶圓制造、封裝測試于一體的晶圓代工平臺,公司晶圓制造業務已完整覆蓋了消費電子、智能家居、工業儲能、汽車電子等領域。其中,中芯集成來自汽車領域的收入占比已接近40%,是目前國內少數提供車規級芯片的晶圓代工企業之一。
根據Chip Insights相關報告顯示,中芯集成在中國大陸晶圓制造企業中位居前五,已經發展成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晶圓制造企業之一。
根據Yole統計,在功率器件領域,2020 年全球IGBT市場規模為54億美元,預計2026年市場規模將達到84億美元,2020-2026年均復合增長率為7.6%;而中國目前擁有全球最大的IGBT和MOSFET消費市場,2020 年我國IGBT、MOSFET市場規模分別約為21億美元、29億美元,分別占全球規模的39%、38%;MEMS 領域,2020年全球MEMS行業市場規模為120億美元,預計2026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83億美元,2020-2026年均復合增長率為7.3%,也呈現逐年穩步上升的態勢。
得益于下游旺盛的市場需求,中芯集成迎來了量價齊升,一方面加大投入,擴產能,一方面代工價格持續攀升。
中芯集成的建廠和產能建設速度領先業內。2020年至2022年,公司產能分別為39.29萬片、89.80萬片、139.00萬片,擴張迅速。隨著公司技術快速迭代和產品結構優化,高附加值產品占比不斷提高,代工價格持續上漲。招股書顯示,2020年至2022年,中芯集成的產銷率分別為97.32%、92.20%、101.72%。而平均銷售單價則分別為2016.60元/片、2387.95元/片、2767.82元/片。
在財務上的表現就是,2020年至2022年,中芯集成實現營收分別為7.39億元、20.24億元、46.06億元,營收復合增長率高達149.64%。
從收入結構來看,截止2022年底,中芯集成的單月營收中車規產品占40%以上,新能源和工業產品占30%以上,消費類產品占30%。在面向高增長的新能源車和新能源產業上,中芯集成取得了確定性的巨大突破。
中芯集成預計一期晶圓制造項目(含封裝測試產線)整體在2023年10月首次實現盈虧平衡,預計二期晶圓制造項目于2025年10月首次實現盈虧平衡,在不進行其他資本性投入增加生產線的前提下,則預計2026年可實現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