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院IPO,是中國衛星導航和航天測控產業的重要事件。
北斗衛星的大名無人不知,無論你是用手機導航,還是使用汽車上的車機系統導航,其實都在享受北斗導航系統提供的服務。但是這對北斗的應用價值來說還僅僅只是冰山一角。細分到能源、交通、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也都在加速北斗的市場化應用。
【資料圖】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曾指出,北斗衛星導航的應用僅受人類想象力的限制。比如,在抗擊疫情期間,武漢能“神速”建起火神山、雷神山醫院,背后其實就是北斗在提供高精度測量數據,北斗對中國汽車產業智能化來說也功不可沒,大大提速了中國車聯網、交通智能化的進程。
更能展現中國科技硬核實力的是,北斗系統“核心部件100%國產”,一系列技術瓶頸被相繼攻克。如今的北斗擁有了自己的多核處理器和芯片,甚至很多的部件單元開始向外出口。
讓資本市場震驚的是,最近有一家重磅北斗概念企業正在沖刺IPO,它就是北斗院。北斗院的IPO,不僅是其自身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衛星導航和航天測控產業的重要事件。但是北斗院在招股書中相當低調,僅描述自己具有“科創屬性”。
能冠以“北斗”名號的這家公司究竟什么來頭?有核心硬實力嗎?前景又怎么樣?
低調且硬核的北斗院
這次沖刺科創板上市的“北斗院”,全名為長沙北斗產業安全技術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雖然建在長沙,這家企業來頭可不簡單。BT財經查閱公司官網和公開資料發現,北斗院成立于2016年,公司成立僅有7年。它是在中國北斗導航系統副總設計師譚述森院士的支持和指導下,由長沙市人民政府批復成立。公司對其自身的定位是北斗領域時空信息安全產業協同創新平臺。
先不說業務,看到北斗院的公司名,不少人的第一反應是:為什么不是北上廣深、而是湖南長沙孕育了這樣一家超硬核的科技公司?
相關資料顯示,除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廣為人知在發展北斗技術的區域外,其實長沙也是北斗技術的策源地之一。為此,這座城市還設立了目標,要成為全國領先的“北斗之城”。
有趣的是,長沙還有“星城”之稱。在星城發展北斗產業——這樣科技和人文交織的巧合,是不是也讓你感到些許稱奇,有一些暗自注定的緣分?
為此,長沙也多次出臺政策,扶持相關產業發展。據《華聲在線》,早在2013年以來,長沙就已經率先全國,相繼出臺了《長沙市北斗衛星導航應用產業發展規劃(2014-2020)》、《長沙市關于深化北斗應用若干政策》等系列扶持政策。長沙還從2020年起,每年設立1億元專項資金,重點支持北斗衛星導航技術在關鍵領域的應用。
為了和其他區域做出差異化,長沙瞄準的是“時空信息安全領域”這個細分方向——于是長沙北斗研究院應時、應勢而生。
長沙北斗研究院院長胡斌曾對媒體表示:“時空信息是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和重要戰略資源,其安全問題至關重要,是網絡信息安全的基礎?!?/p>
上面這些背景,可能有助于投資者更好地理解北斗院這家公司的發展基礎。接下來回到北斗院這家公司來。
和一般科技公司“小打小鬧”不同,北斗院干的可都是“上天入地”的大買賣。目前公司主要圍繞的領域是衛星導航和航天測控,在導航仿真與測試評估、時空安全與增強、航天測控與地面測試三大方向開展業務,其中第一個方向的業務貢獻了公司過半的收入。
看不太懂上面的專業名詞?沒關系,我們再來看看北斗院的“甲方”。
目前公司的主要客戶可不得了。據《上海證券報》,北斗院的合作客戶中有多家“中字頭”國企。招股書顯示,2022年公司前五大客戶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等及其下屬單位。
再來看看公司的結構。它的直接控股股東是一家名為國科防務的公司,直接持股比例為44.21%。共同實際控制人為鐘小鵬、明德祥、劉志儉、田梅、楊建偉、喬純捷、劉春陽等7人,合計擁有65.93%的控制表決權。
北斗院的招股書介紹中,“低調”的將自己定位為一家“研發和應用驅動型的高新技術企業”。
相關資料顯示,上述“科創屬性”可不一般,竟然有眾多國家項目的背書:北斗院曾經作為北斗三號重大專項的參建單位,還先后承擔了20余項國家級、省部級項目,其中包括了2022年參與承擔湖南省十大技術攻關項目“高彈性低軌衛星網系統設計”,以及2023年牽頭承擔了湖南省十大技術攻關項目“北斗時空安全裝備產業化應用關鍵技術”。
硬核科技企業的底氣
從營收和利潤增長來看,最近兩年北斗院的成長還挺扎實,這或許是來自超硬核科技企業的底氣。
先看營收,公司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別實現營業收入9349.85萬元、1.44億元及2.43億元,同比增速在2021年和2022年錄得55%和69%,增速呈現加快的趨勢。
利潤方面同步上升,上述三年分別實現歸母凈利潤3488.33萬元、6057.18萬元、7618.38萬元。2021年和2022年公司利潤增長率分別為74%和26%,這一增長指標也相當亮眼。
招股書中提到,上述三年公司綜合毛利率分別為75.35%、69.67%和69.45%,呈現一定波動。因此公司也提示道,考慮到未來隨著市場競爭加劇、人工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上漲以及公司產品服務結構的調整,存在毛利率下降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還有公司的政府補助金額有所下降。招股書顯示,過去三年計入其他收益的政府補助金額分別錄得1433.93萬元、2854.49萬元和791.23萬元??梢钥吹?,2022年公司收到的補助金額出現了較大規模的下降,這或許能解釋公司利潤總額保持增長、但增幅有所放緩的現象。
北斗院也在招股書里介紹道,其政府補助主要來自承擔政府課題補助、北斗研究院大平臺建設補貼、專家工作站補助等,若未來產業政策調整,可能會對其經營造成一定影響。
前面提到,公司有不少“中字頭”的客戶,其產品主要面向國防軍工單位、科研院所和國有企業銷售。這其中有沒有“大客戶依賴”的風險?數據顯示,從2020年到2022年,公司向前五大客戶的銷售占比分別為38.28%、58.18%和53.93%,呈現出先上升、后小幅下降的情況。
因此招股書里北斗院也提示風險稱,若未來與大客戶的合作關系發生不利變化,或發生主要客戶訂單需求減少、銷售價格大幅下降、未能持續通過供應商資質評審等,會對公司業績產生較大影響。
在招股書里,北斗院還指出,未來能否持續保持高速成長,要看產業政策導向、行業競爭格局、技術研發投入等多個方面的綜合影響,因此持續加大人才隊伍建設和研發投入,是保持競爭力的核心要義。
或許也因為如此,我們看到數據顯示,在研發上,北斗院確實挺“舍得出手”。
募資一大半用于研發
A股“北斗導航概念”最近震蕩走高,據東方財富數據,盡管4月以來從高位回調,但截至6月2日收盤,這一概念板塊2023年以來仍收漲了15%以上,表現好于同期上證指數漲幅不到4%。細看其中的成分股,大多都和“中特估”、“自主可控”等年內漲勢領先的熱門概念相關。這樣的市場背景,其實對北斗院來說是一大利好。
此次IPO,北斗院準備公開發行股票不超過2659萬股,占公司發行后總股本的比例不低于25%,預計募資5.08億元,照此計算,公司的發行估值約為20.32億元。
募集資金中,2.4億元將被用于研發中心項目,1.4億元將被用于產品升級及產業化項目,剩余1.3億元作為補充流動資金。
據公開資料,這次募資用途的“大頭”是研發中心項目,和公司核心技術緊密相關,是現有核心技術和應用的延伸、拓展和升級。
公司沖刺的是科創板,那它的“科創成色”怎么樣?
據上交所“科創屬性”的評價標準,要求申請在科創板上市的公司最近三年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5%以上,或者近三年研發投入金額累計在6000萬元以上。
北斗院的相關指標達到并超過了上述標準。招股書披露的數據顯示,2020年到2022年,北斗院研發費用占當期營收的比例分別達到了17.75%、20.85%和14.17%。累計總額為8106.68萬元,占累計營業收入比例為16.87%。
在研發人員指標上,在科創板上市的要求是“研發人員占當年員工總數的比例不低于10%”。 北斗院在過去三年研發人員占員工總數的比例分別達到了41.75%、38.70%和36.93%。 雖然上述數據遠超科創板要求,但呈現逐年小幅下降的趨勢。
公司亦在招股書里提示了技術人員流失的風險,稱若未來無法提供具備競爭力的薪酬水平、激勵機制和發展空間,可能會導致關鍵技術崗位人員流失,而這勢必將會對公司的技術研發實力和經營造成不利影響。
技術人員方面,同樣不容忽視的是,北斗院位于長沙,這座城市坐擁國防科大、湖南大學、中南大學等多所高校,這樣的資源也為北斗院在內的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沃土和后備力量。
據《長沙晚報》等媒體報道,北斗院曾經與湖南省教育廳合作組織實施“北斗微小課題”人才培養計劃,由企業出題、讓學生參與實際工程項目。舉例來說,已經在校學生申報參加了北斗微小課題、全程獲得北斗院技術導師的指導,并在畢業后加入北斗院。此外,公司還和湖南省內16所高校共建北斗聯合實驗室等,聯合開展北斗人才培養。
反映出創新力的“發明專利數量”這個指標上,北斗院擁有發明專利39項、其中應用于主營業務的有31項,超過科創板要求的5項。
站在了“自主可控”的風口上?
從2020年起,“自主可控”在投資市場就成為一條主線邏輯,從半導體、信息安全到軍工等各個板塊,市場普遍認為進一步推動國內相關產業自主可控迫在眉睫,相關A股標的有望迎來高速成長期。
北斗相關技術和產業是“自主可控”的典型代表,就像央視網曾經這樣評價北斗導航產業鏈:“自力更生、自主可控是北斗的標志。”
開源證券的研報曾經指出,2020年北斗三號全球導航系統啟動,全產業鏈100%自主可控,全球競爭力加速提升。
《長沙晚報》歷史報道顯示,長沙北斗研究院是北斗系統的參建單位之一。在北斗三號系統建設任務中,團隊采用可重構衛星導航信號模擬體系架構設計北斗三號衛星導航信號模擬器,硬件采用自主設計的可重構一體化平臺,一舉突破了技術封鎖壁壘,助力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成為繼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歐洲伽利略之后第四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
在北斗院的招股書里,也能隨處找到“自主可控”概念的影子——“公司導航仿真與測試評估方向的系列產品,其性能比肩英國思博倫通信公司的GSS系列產品,實現了國產可控”、“航天測控與地面測試方向的系列產品,其主要性能比肩法國賽峰集團Cortex 系列產品,成功實現了國產可控”……
全力投身于北斗產業的北斗院無疑站上了“自主可控”的風口,目前公司仍在IPO沖刺過程中,資本市場普遍看好其發展前景,有分析師認為北斗院未來將利用募資進一步夯實自己的核心技術優勢,它能不能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成長為下一顆“閃亮的星”?
讓我們一起等待市場給出的答案。
文丨BT財經 Han
歡迎關注【BT財經】,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