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放經濟時代對于自然資源的低效取用和環境的污染,破壞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發展已經是當今世界的共識。在新發展時代,資源環境友好已經成為基礎需求嵌入到各行各業,成為高質量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
【資料圖】
企業生產過程中環保要求提升,是環保市場擴容的最直接的因素。從企業角度出發,企業對于排放物的處理,具備外部的強制性,是財務上的顯性成本項。而從長期視角去看,環保建設的投入回報是豐厚的。其一,未經處理的污染物通常也伴隨發生事故的潛在危險,而危險事件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甚至是毀滅性的。其次,環境因子是ESG評級體系的重要維度,而高ESG評級有利于吸引長期資金配置,有助于企業更好的運用資本市場。再次,伴隨技術的進步,部分環保投入可以有效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形成直接的經濟效益。
以再生水領域為例,2022年6月工信部、水利部等六部門發布《工業水效提升行動計劃》,要求到2025年全國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16%,有色、鋼鐵等重點用水行業單位產品取水量預期下降5%~15%。此外要求工業廢水循環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力爭2025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4%左右。
圖1:工信部《工業水效提升行動計劃》
數據來源:工信部等六部《工業水效提升行動計劃》,廣發證券
在此政策的推動下,工業廢水循環利用的投資需求大幅抬升。受益于國內的廢水資源化技術的快速進步,最新水島產品不僅具備極高的性能,在用水量較大的行業實現了全生命周期的用水成本的下降。形成了順應政策要求,生產環境友好,經濟效益提升的多重利好共振。
技術能力不斷精進突破閾值,應用領域橫向拓展。環保企業的產品與技術在傳統主業的發展過程中不斷提升,逐步應用到新的市場領域,拓展了市場空間。如凈水領域的過濾膜廠商,基于同源技術,產品橫向拓展到鹽湖提鋰行業,獲取了新的成長性。另有一些環保企業,在傳統業務的場景中,基于自身要素稟賦,發展出了新的商業模式。如河湖淤泥處理企業,在處理河湖中的酒糟廢料過程中,發現了酒糟再生飼料的商機,開啟了工業糟渣資源化業務,并實現了盈利的快速發展。再如餐廚垃圾處理企業,通過生物柴油煉化技術,形成了環保+能源的新商業模式。“老產品,新市場”亦或是“老行業,新市場”都使得傳統環保企業基于自身優勢,不斷抬升其市場空間的天花板。
圖2:河湖淤泥處理公司新業務占比變化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優質的供給格局,行業逐步進入現金回報期。環保行業具備強公用事業屬性,是政府深度參與的行業。基于其特定的商業模式,使得行業供給格局非常穩定。而水務運營、垃圾焚燒的需求穩定,收入受外部因素影響小。此類行業的資本投入高峰期后,其后續的資本投入需求較低,企業現金流量將大幅改善。具備高自由現金流的企業,無論是選擇穩健經營高分紅,還是積極合理拓展“第二增長曲線”,都將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
圖3:垃圾焚燒板塊經營性現金流
圖4:水務運營板塊經營性現金流
數據來源:wind,東吳證券
環保行業發展的驅動因素逐步由外生要求向內生驅動轉化,在環保要求不斷提升的趨勢下,基于環保行業技術的演進,環保投入的經濟性也顯著提升。市場空間不斷擴容,需求質量不斷提升,環保資產的價值重估也將循次而進。
本文作者:嘉合基金權益投資部?羅永超
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本公司任何業務的宣傳推介材料、投資建議或保證,也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本文件轉載的第三方報告或資料(若有),轉載內容僅代表該第三方觀點,并不代表嘉合基金的立場,嘉合基金不對其真實性、準確性或完整性提供直接或隱含的聲明或保證。本文件非營銷材料,亦非對某只證券或證券市場所做的推薦、介紹或預測。本文內容不應被依賴視作預測、研究或投資建議,也不應該被視為購買、出售任何證券或采用任何投資策略的建議。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公司,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