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1日,由健康凱歌和創伴空間共同舉辦的健康凱歌年會暨健康凱歌增長大會策略會圓滿落幕,現場迎來了130+位醫健精英參會。5月21日,第二屆健康凱歌年會暨健康凱歌增長大會策略會在北京召開,數十位醫療領域的專家、廠商代表和媒體記者齊聚一堂,與3萬多名直播間觀眾共商醫療行業跨界融合的未來。
由沁芳道中醫芳香品牌創始人、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健康傳播工委會副秘書長許藝元老師擔任本次會議主持。
健康凱歌創始人兼CEO李成凱,首先做了開場致辭,介紹了本次會議的背景與健康凱歌1+3+N的模式,并表示了對現場嘉賓與朋友的致謝與歡迎!
第一位分享嘉賓是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王保國教授,王教授向我們介紹了如何評估自己是否健康,以及如何通過規律的作息、適量的運動和合理的膳食實現主動健康。
華為健康產業研究院王巍總,介紹了未來的醫療產業鏈的場景,可能是單個公司在各自的領域做到極致,通過數字化的工具進行整合,各自分工再形成產業鏈閉環,實現IT+早篩+健康管理的創新模式。
清雷科技董事長丁玉國,作為呼吸的檢測技術,向大家介紹了如何通過毫米波雷達建立呼吸模態,對呼吸和心跳的檢測和分析,并通過多個產品賦能養老產業。
強聯智創董事長秦嵐女士,向我們介紹了如何通過AI為醫生賦能,輔助醫生決策,如何讓神經介入本需要高年資經驗的手術,也能在縣域醫院順利完成,幫助腦卒中的患者當地就醫。
鹿鹿通的聯合創始人賈志壘先生,向我們介紹了互聯網醫院的目前現狀:全國互聯網醫院超過1800家,互聯網醫院的流量已經達到3億。闡明了互聯網醫院主要能解決企業的6個核心問題:合法擴大規模、鏈接業務閉環、積累數據資源、合規銷售費用、提高企業估值。互聯網醫院也是幫助分級診療的實現,輔助慢性病患者的復診管理的重要方式。
醫康互聯董事長余純龍,介紹到2021年共18個省開始醫共體建設,醫共體建設縣擴展到1600個。每個醫共體有3000-5000萬的政府撥款,是一個巨大的醫療市場,也蘊含著很多機會。可通過工具+方法+體系的方式將醫康養模式落地,并提出腫瘤康復可涉及:復發轉移檢測中心、物理調理中心、營養食療中心、面已調理中心、就醫指導中心、氫氧控癌中心、心理疏導中心、微生態調理中心、中醫藥調理中心、并發癥管理中心等十大調理中心。
圓桌論壇環節,由健康凱歌總編輯申佳老師作為主持人,對話嘉賓分別是:劉焰 泛生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商務官、郗硯彬 同創偉業北京醫療基金合伙人、王巍 華為戰略研究院醫療健康產業發展總監、秦嵐 強聯智創董事長、余純龍 醫康互聯董事長、尹先凱 昆玉凱歌CEO、賈志壘 鹿鹿通聯合創始人。
圍繞著我們大會增長這個主題,申佳老師提問到:各位老板和高管覺得今年的增長環境如何?高管們今年的KPI好完成嘛?老板們今年的生意好做嘛?
余純龍:今年財政收入總額降低,個人所得收入降低,但醫共體建設和千縣工程兩個領域是有預算的。
尹總:今年項目的活躍度好多了,意愿與活躍度較去年增加。
賈總:作為互聯網醫院的服務提供商,我們看到的是由于企業對前景的自信與方向的確定,整體今年在互聯網醫院方向的投入較去年增長翻倍了。
秦總:疫情后醫院的手術量是爆發式增長,病人需求反彈,可能經濟大趨勢是緩的,強聯智創產品拿證后,今年開始從產研到轉銷售,從我們產品的增長角度肯定是增加的。
王總:疫情后,國家對數字化、信息化領域有了更明確的要求,為實現醫療高質量發展,投資30個省份做試點,平均每個省5-10個億的資金支持,所以從政策的宏觀角度來看,對市場的預期是積極的。產業生態上會有兩個極端,即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聚攏度會提高。
郗總;2015年到2017年是tmt醫療最火熱的階段,2020年開始經濟周期和產業周期處于調整階段,雖然疫情延緩了改革的節奏,但疫情過后改革仍要進行。在一定時間內,政府和機構對企業的輸血比較謹慎,企業要努力提升自己的造血能力。總體來說,雖然產業發展的方向一定是國富民強,但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企業的壓力相對還是比較大的。
劉總:從宏觀角度贊同希總的觀點,企業要不斷降本增效,增加自己的造血能力。從微觀角度,基因檢測這類企業目前市值是被低估。雖然目前融資環境很有挑戰,但基因檢測未來5年市場還是非常樂觀的。
申佳:今天確實來了很多科技類企業,科技型企業更愿意分享,希望在行業內獲得資源與合作機會,那么想請大家分別聊聊你們在各自的細分賽道,今年有什么樣的增長策略?希望有什么樣的合作機會?
王巍:華為自己的定位是基礎技術服務企業,基于物聯網的操作系統等基礎技術來為醫療健康行業持續發展和變革,提供價值。這需要大量的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結合與發酵,如果把我們各自擅長的內容與臨床需求結合并應用,會打開更大的市場空間。
秦嵐:對于我們來說有兩部分增長,一個是價值增長,一個是銷量增長。價值方面,我們會持續投入和創新,在領域內做更的深。銷量方面,在目前的銷售導入期,醫院端會從新增醫療服務項目開始切入做醫保的收費編碼,患者端也會有所觸達,共同發力。
余總,我們是做的區縣市場,這個市場訴求都非常明確,以客戶的剛需為核心,為其提供整體的解決方案是我們的價值。除了這個政策導向的強抓手外,增長的第二個策略是更多的協同行業伙伴,科技型企業天然的優勢是有較好的協同性和融合性。
劉艷總:我們的增長策略,一方面是會跟更多的腫瘤臨床科室深入的合作,為醫生提供給更好的治療決策,另一方面在品牌建設上,希望泛生子能夠成為醫生和患者信賴的一個品牌。
圍繞著健康中國2030的目標,提高癌癥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使患者能夠得到更精準的診斷與治療。
賈總:我們在產業中的定位是企業的服務商,我們的增長得益于兩點,一是國家政策的支持,對行業的監管加強,二是把內功修煉好、能夠從不同的角幫助企業解決問題,讓它們更好的發揮更多的價值。
尹總:我們服務的主要是全球或全國技術唯一或領先的創新型企業,基金偏好于有抗風險精神和創新精神企業。今年的融資環境不太友好,主要是看企業的現金流和變現能力的強弱,決定是否能走到遠,我非常欣賞芒格的一句話,“你不必成為每一個領域或者許多領域的專家,你只需要做你能力范圍內的事情。范圍的大小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知道它的界限。”
郗總:中后期的創新藥企業,短期幾年,可能會遇到一個比較大的瓶頸,cro、cdmo等企業也會相應的受到影響,但我相信影響是短暫的。隨著疫情的結束,lvd行業也會面臨比較大的紅海競爭,有一個回調的過程。
目前還處于疫情恢復期,必然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克服,但長期中國的醫療板塊在國際的地位會逐步的提升,走出國門是發展的大趨勢,在長期來看是必然會發生。
有以下幾組數據顯示,雖然大環境不溫不火,但與國外對比,中國環境卻是最好的;
1、去年國內二級市場下調大概15%-17%,美國下調40%;
2、二級醫療板塊,美國大概有1400家公司,國內有440家公司,去年美國ipo的數量是33家左右,中國去年ipo43家,今年預測有35家公司上市,好于美國;
3、國內每年有50左右新藥上市,跟FDA批準的數量基本是一樣的。
港股這兩天有個好消息,可以不用換匯購買港股,提升了港股的流通性。
總之市場在不斷的變化,對于企業家來說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同時要快速適應各種變化。
另外我認為協同也是必然,資源嫁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管是自己建擴大規模,還是與其他人協同,發展的格局一定是屬于規模化的。從增量角度來說,國富民強一定是大的終點。
健康凱歌在持續為大家打造更好的交流合作平臺的時候,也得到了院校的大力支持,在和院校的合作方面積極推動,為了更好的加強校醫學創新人才的培養,為醫療行業產業發展來提供更好的人才保障,華北理工大學冀唐學院和健康凱歌科技有限公司將合作打造新醫科創新創業轉化基地。現場華北理工大學冀唐學院招生就業辦公室王成強副主任與健康凱歌創始人李成凱共同為基地揭牌。
在過去2021、2022年健康凱歌都曾經發起醫健企業最具影響力排行榜的活動,去年投票總數超過116.5萬,入圍600多家企業,最后有50多家企業最終登上榜單。榜單的發布最終為品牌還有企業本身在社會以及行業中的影響力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活動現場,第三屆健康凱歌醫健企業最具影響力排行榜也正式啟動。
在健康凱歌成立2周年中,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支持與幫助,在節目的最后,我們為以下群友頒發了榮譽證書
醫健引航掌舵大使:
鞏小紅、申佳、陸艷、張金路、沈顯君、王盈、劉達、張冰巖、廖弟勇、薛欣、安心、顧文兵、許藝元、劉智慧、陳偉、程慧、陳強、張龍、曲代新、陳永亮、章菁華、王瑤、李艷秋、康毓冰、許婷婷、郭會娜、田文豪
醫健最美逆行大使:
申佳、張志玲、LEO、郭旭、陳峰、崔燕、楊淇茹、王愛玲
醫健協作大使:
張大龍、程凌祥、段博超、孫靜、于超群、廖弟勇、蘇江、韓綱、劉達
醫健增長大使:
劉智慧、劉學斌、賈廣濤、薛欣、王瑤、龔興滔
醫健賦能大使:
王鑫、劉菲菲、孟鼎倬、王黎暉、楊喆、高欣玥、張達音、張愛鲆
醫健傳播大使:
馬巖、姜楠、李艷秋、巖峰、黃萌、許娜、馬強、孟澤楷
本次會議,大家紛紛表實參會人員級別很高,演講內容干貨滿滿。第一次線下大會圓滿落幕,讓我們共同期待7月21日健康凱歌增長大會上再次相聚!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