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CRO板塊繼續調整,美國生物醫藥法案的消息還在發酵,但這個法案更多的是拜登為了中期選舉的政治考量,投資人不要對這個法案太認真,因為這個法案沒有具體的補助金額,也并非美國政府強制要求,虧本的事情,醫藥資本家是不會去干的。昨天一些龍頭藥企發布了消息來回應,像藥明康德回應稱:公司也關注到上述信息,“公司業務和運營一切正常。”
【資料圖】
泰格醫藥回應稱,從目前公開消息來看,主要針對的是臨床前CRO業務,對泰格醫藥目前業務沒有影響,公司不涉及CDMO和生物醫藥業務。
凱萊英回應稱,公司在美國沒有生物制藥方面的合作,公司在美國只有小分子化藥方面的合作,生物制藥在國內有業務。同時,上述人士表示,目前公司業務和運營一切正常。
康龍化成昨天也在互動平臺回復投資者稱,關于美國準備推出一項生物相關產業支持性政策的消息,公司尚未了解到更多的細節。公司業務沒有受到相關消息的影響,公司對持續發展滿足客戶需求的“全流程、一體化、國際化”新藥研發服務能力充滿信心。
但是即便站出來回應,上午大多數CRO個股還是繼續走弱,只有康龍化成、九洲藥業上午有小幅上漲。
圖片來源:同花順
之前我們在分析CRO藥企的時候提到過,很多有能力擴張的醫藥外包企業都在加速打造全產業鏈服務平臺,像專注于單一業務的CRO公司、CMO/CDMO公司,或者已實現“CRO+CMO”一體化服務的CXO公司。
好處是當醫藥外包細分業務涉及到行業監管和資質的問題,會通過兼并收購的方式補充短板、拓展CRO或CMO/CDMO等業務線。
藥企更換外包服務供應商需要更新申報文件,服務商篩選周期較長,加上醫藥外包行業上游CRO能為下游CMO/CDMO引流,臨床前CRO能為臨床CRO引流的特點,使得CXO服務更具穩定性和長期性。平臺型CXO企業更加在CRO階段便提前鎖定CMO階段的生產訂單,從而為客戶提供從CRO到CMO/CDMO生產階段的一攬子、全流程的新藥研發生產服務上具有優勢。
康龍化成也是其中的一份子,從CRO企業后移向下游CMO/CDMO延伸,具體來說是從臨床前研發服務延伸到CMC(在藥物開發階段向制藥企業提供化學、制劑工藝開發及批量生產等服務),以及原料藥和制劑工藝開發及其生產服務;臨床CRO龍頭泰格醫藥通過收購方達控股拓展臨床前業務,投資有細胞培養基核心技術支撐的生物藥CDMO公司百因諾,完成自己的一體化產業布局。
前端藥物發現起家,逐步向CDMO、臨床CRO等服務領域延伸
康龍化成的前端是強項,是靠前端藥物發現起家,在藥物發現 CRO 領域全球競爭力突出,其 2018 年全球市場份額達 2.3%,位列全球第三名、中國第二名。藥物發現為藥物研發最前端環節,可在最早期深入綁定客戶加強服務粘性。2021年這部分業務貢獻了一半以上的業績,毛利率也是最高的。
圖片來源:同花順
實驗室服務與藥物開發具有較強的一體性,正是有實驗室服務這個藥物研發最前端的基石業務,才給康龍化成帶來逐步向CDMO、臨床CRO等服務領域延伸的機會。
2021年康龍化成這樣描述:CMC(小分子CDMO)收入中約80%來源于藥物發現服務(實驗室化學和生物科學)的現有客戶。
可見,前端做好了,后端的CDMO業務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幾乎不需要再刻意去拉客戶,前端的客戶可以慢慢往后面導,甚至還能吸引其他平臺的客戶過來。
2021年是康龍的商業化元年,CMC(小分子CDMO)服務實現營業收入17.46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長42.90%,毛利率34.92%,同比提高2.2個百分點。CMC收入中約80%來源于藥物發現服務(實驗室化學和生物科學)的現有客戶,其中臨床前項目754個,臨床I-II期224個,臨床III期30個,工藝驗證和商業化階段5個。2021年,公司的CMC(小分子CDMO)收入約80%來源于臨床前至臨床II期階段。之前都沒有商業化項目,去年有了五個,是很大的進步。
圖片來源:同花順
今年上半年CMC(小分子CDMO)服務實現營業收入10.85億元,相信今年總體會比去年高。其中,臨床前項目500個,臨床I-II期182個,臨床III期22個,工藝驗證和商業化階段10個(2021年年報時披露臨床前項目754個,臨床I-II期224個,臨床III期30個,工藝驗證和商業化階段5個)。
這一塊業務康龍其實能做的更大,只是產能不足,沒辦法接臨床三期以后的項目,客戶做到臨床三期以及后面,就只能轉移到其他友商平臺,如今康龍也意識到了,天津工廠三期(40,000平方米)和寧波第一園區二期工程的陸續投入使用,將可增加CMC(小分子CDMO)服務的工藝開發及分析研發人員近1,000名。為滿足從早期項目往后期商業化生產服務延伸的戰略需要,紹興工廠占地面積81,000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在2021年全速推進建設工作,項目完成后將增加化學反應釜容量600立方米,其中200立方米已于2022年初投入生產,其余400立方米預計將于2022年中期完成并交付使用。此外,公司于2022年1月完成收購位于英國 Cramlington的Aesica Pharmaceuticals Limited(現更名為“Pharmaron Manufacturing Services(UK)Ltd”),該生產基地擁有超過100立方米反應釜的生產能力,可提供從中試至噸級商業化規模的cGMP原料藥生產服務。該生產基地通過包括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英國藥品和健康產品管理局(MHRA)在內的多家監管機構核查并獲認證。
它的臨床CRO業務占比不多,主要是通過連續收購而來,包括海外臨床研究服務(康龍英國、康龍美國分析技術、康龍美國臨床服務)和國內臨床研究服務(聯斯達、希麥迪、德泰邁等),但是這部分業務做得不好,毛利從2018年的25.5%一直降,降到現在只有10.3%,遠不如藥明康德與泰格醫藥。
小分子是現在,擴展大分子才有更好的未來
小分子是現在,積極擁抱大分子才有未來,看看藥明系分拆的藥明生物市值已經超過藥明康德便是最好的證明。
但是康龍進入這個領域比較晚,于 2020?年11月收購位于美國的 Absorption Systems,切入細胞與基因療法的實驗室服務領域。但增速快,客戶倒流效應確實夠強。
2021年,康龍大分子和細胞與基因治療實現營收1.51億,因為有之前業務打下的客戶基礎,所以新業務很容易進行倒流,凸顯頭部CXO的優勢。可惜的是這部分業務虧損,還沒有做到規模效應,但未來相信也是不錯的。
康龍化成收入大多是源自海外客戶,比如它的實驗室服務,來自北美客戶的收入占公司實驗室服務收入的74.63%,來自歐洲客戶(含英國)的收入占11.11%,來自中國客戶的收入占11.00%,來自其他地區客戶的收入占3.26%。
CMC(小分子CDMO)業務上,來自北美客戶的收入占公司CMC(小分子CDMO)服務收入的54.61%,來自歐洲客戶(含英國)的收入占28.58%,來自中國客戶的收入占14.12%,來自其他地區客戶的收入占2.69%。
只有臨床研究服務上國內客戶多,這部分業務上來自北美客戶的收入占公司臨床研究服務收入的28.90%,來自歐洲客戶(含英國)的收入占15.52%,來自中國客戶的收入占52.41%,來自其他地區客戶的收入占3.17%。
對CRO/CXO藥企來說,選擇海外收入占比較高的更有優勢,海外客戶往往能帶來高收入、粘度大的客戶,隨著國內行業成熟、藥企做大以后,再進入國內市場也比較容易,畢竟有了服務眾多國外客戶的經驗了。
減持困擾
醫藥板塊里CRO板塊自去年下半年就開始跌了,凱萊英這一波跌去了50%多,康龍化成從最高的位置跌下來,也下跌了不少,今年4月底CRO板塊跟隨市場反彈了,反彈沒多久又調整下來了,這個時候,市場也出現了分歧,有的藥企遭遇減持,有的藥企被增持。
最先減持的是藥明康德,在今年6月份的時候,發布了減持公告,實控人減持套現超過90億,結果股價次日大跌接近10%,對整個CRO造成了重大的磋傷!
8月份康龍化成也發布了減持,我們來看看這次康龍化成的減持,公司實控人及其一致行動人,擬合計減持總股本的2.33%,套現金額超過22億。這些股份是今年1月剛解禁的。
8月23日,康龍化成發布《關于公司主要股東減持計劃期限屆滿暨實施結果的公告》。根據2022年1月26日披露的《關于公司主要股東減持計劃的預披露公告》(公告編號:2022-007)。持有公司股份157,142,855 股(占公司總股本比例 19.79%)的股東深圳市信中康成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以下簡稱“信中康成”)計劃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31,767,000 股(占公司總股本比例4%);持有公司股份 28,494,266 股(占公司總股本比例3.59%)的股東深圳市信中龍成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以下簡稱“信中龍成”)計劃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15,883,500 股(占公司總股本比例2%),兩者合計計劃減持股份占公司總股本比例6%。
那么之后的幾個月內,康龍化成的實際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動人、主要股東可能繼續減持合計約5.35%的股份。
雖屬于是某個藥企的內部減持,不是眾多藥企一起減持,但總計減持不少,帶來的影響不小,但CRO板塊不少龍頭仍是基金的重倉股,藥明康德是葛蘭的第一大重倉股,康龍化成是第三大持倉,最近還在加倉,所以,這次減持沒有出現像上次藥明康德減持的那樣的殺跌。另外,現在醫藥股估值不算高,部分在減持,但是也有增持的,比如凱萊英。
如今加上美國擬加大醫藥限制的影響,現階段可能還是會調整,要出現大機會,估計要等這次消息落地了,還有就是具體帶來的影響有多大。
呂長順(凱恩斯) 證書編號:A0150619070003。【以上內容僅代表個人投資建議,不構成買賣依據,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