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與理財
文/宋辭(小財米兒觀察員)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助推了生物制劑行業的發展,Frost & Sullivan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生物試劑科研市場規模從2017年的97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183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7.3%。不少生物科技企業在新冠疫情的推動下不斷“膨脹”,紛紛尋求上市,翌圣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翌圣生物)就是其中之一。
(資料圖片)
日前,翌圣生物發布招股說明書,計劃在科創板上市,發行不超過2,103.35萬股(不含采用超額配售選擇權發行的股份數量),公開發行股份數量不低于本次發行后公司總股本的25%,擬募集資金110,855.23萬元,用于翌圣生物總部及產業化基地項目和上海研發中心建設項目。
據了解,翌圣生物是一家以蛋白質改造和酶進化技術為驅動,聚焦生命科學產業鏈上游核心原料,從事分子類、蛋白類和細胞類生物試劑研發、生產與銷售的生物科技企業,產品應用于生命科學研究、診斷與檢測和生物醫藥等領域。
但小財米兒發現,作為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核酸檢測相關企業,翌圣生物的招股書中暴露出了不少問題,如營收規模小、主營業務毛利相對較低、產能利用率下滑等。
營收規模相對較小,毛利率不及行業均值
報告期內(2019年到2022年上半年),翌圣生物營業收入分別為9,786.25萬元、18,628.60萬元、32,156.22萬元、20,086.72萬元,凈利潤分別為180.58萬元、5,296.89萬元、10,100.98萬元、3,214.55萬元。雖然其營收逐年增長,但是,與行業主要企業相比,在規模上仍有很大差距,例如,2021年國內生物試劑企業諾唯贊營收為18.69億元、菲鵬生物為23.32億元、義翹神州為9.65億元。
與國外生物試劑企業相比則更是大烏見小烏,例如,2021年,賽默飛營收為392.11億美元、丹納赫營收為294.53億美元。
雪上加霜的是,報告期內,在翌圣生物的營收中,新冠疫情帶來的業務量貢獻很大,但疫情并不是常態。上交所在對翌圣生物的第一輪問詢中,要求其說明國內新冠疫情變化對不同板塊業績的影響,以及其是否存在業績大幅下滑的風險。
翌圣生物在回復中直言不諱地表示,隨著新冠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或者結束,其新冠檢測業務將隨之減少,整體業務規模存在回落的可能。
另外,報告期內,翌圣生物主營業務毛利分別為5,414.78萬元、12,783.48萬元、24,353.66 萬元和15,486.29萬元,毛利率分別為55.43%、68.72%、75.75%、77.11%。看似主營毛利率在提高,但是從行業角度來看還比較低,報告期內,同行業可比公司毛利平均值為83.64%、90.93%、87.87%、82.10%,翌圣生物與之相比要低不少。就算是其毛利較高的自有品牌生物試劑毛利率(77.00%、79.91%、84.71%、82.64%)也整體低于行業均值。而較低的毛利率意味著翌圣生物的盈利水平有待提高,產品競爭力等亟待加強。
值得關注的是,報告期內,翌圣生物新冠相關的毛利率有所上升,且營收占比不斷提高,但隨著疫情的結束,又能否持續呢?2020年到2022年上半年度,翌圣生物與新冠相關的產品銷售收入分別為4,614.76萬元、8,174.13萬元和7,689.73萬元,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4.77%、25.42%和38.28%。
新冠相關產品毛利分別為4,263.91萬元、7,677.50萬元、7,338.40萬元,占當期毛利總額的比例分別為33.34%、31.52%、47.38%,2020年和2021年占據了總體毛利的三分之一,2022年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
2022年12月7日,隨著“新十條”的發布,我國新冠疫情防控也隨之優化調整,不再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意味著核酸檢測市場的全面萎縮,翌圣生物的新冠相關產品面臨嚴峻的市場考驗。同時,受國家集采政策等影響,新冠相關產品的單價、毛利均會出現下滑,從而對其新冠相關業務的收入和毛利產生不利影響。
產能利用率下滑,繼續擴產?
翌圣生物此次IPO,在擬募資的110,855.23萬元資金中,有83,205.57萬元將用于翌圣生物總部及產業化基地項目,其在招股書中表示,通過新建產業化基地、購置先進的生產設備并相應增加管理人員和生產人員,合理擴充產能,對增加產品線、豐富產品種類、提升產品品質具有戰略意義,進行該項目的目標就是增強其生物試劑生產能力。
企業為追求發展,擴大產能無可厚非,但是,其招股書顯示,翌圣生物的產能利用率并未飽和,報告期內生物試劑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64.63%、94.55%、90.59%、76.75%,自2020年以來,產能利用率不斷下降。而隨著新冠疫情防控的放開,其占比營收較高的新冠相關產品的市場也出現萎縮,這是否意味著其產能利用率將會更低,會不會下滑到新冠疫情前的64.63%左右呢?這還要觀察。
圖:翌圣生物新冠相關生物試劑產品的銷售單價變動情況
小財米兒覺得,在這樣的情況下,翌圣生物還要募集大量資金用于擴大產能,這算不算浪費,又是否合理呢?同時,其必要性也值得思考。上交所在對翌圣生物審核意見落實函中對其產能問題也進行了關注,要求其結合募投項目產能增加情況,說明未來是否存在產能消化的風險。而翌圣生物回復稱,擴產項目著眼于其未來長期發展規劃,在產品上有前瞻性布局,產能消化具備較好的市場基礎、產品基礎、客戶基礎和政策基礎。但翌圣生物同時也坦言,如果未來中國生物試劑市場規模增長或其市場拓展不及預期,抑或市場環境發生較大不利變化,其可能存在產能無法消化的風險。
就算能夠消化擴產后的產能,根據翌圣生物的回復,募投項目建設期為3年,2023年開始建設,2026年建成投入使用,2028年產能利用率才能達到100.00%,也就是說5年之后產能利用率才能最大化。試問,為何不能等現有產能充分利用之后再進行擴產?這樣的募投項目計劃值得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