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年報披露季,新三板掛牌保險中介機構的動態不斷。4月23日,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目前已有4家新三板掛牌保險中介披露2022年年報,一正保險、誠安達、同昌保險、華凱保險4家公司“三虧一盈”,僅一正保險實現了1萬元左右的微盈利,另外3家公司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虧損,4家公司合計實現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0.19億元。
【資料圖】
同時,新三板保險中介的摘牌潮也在持續,在高峰時期,新三板掛牌保險中介機構有30多家,隨著同昌保險的摘牌,將僅剩下9家。當前保險中介市場競爭激烈,市場主體愈發多元化,一場優勝劣汰、加速轉型的“比賽”正在進行。
僅1家公司盈利1萬元
目前,在新三板掛牌保險中介公司共有10家,截至4月23日,已有4家披露了2022年年報,分別是一正保險、誠安達、同昌保險、華凱保險。潤生保險則是選擇延遲披露,該公司4月21日公告表示,因年度報告審核工作尚未完成,為確保公司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特將《2022年年度報告》延期至4月24日披露。
從保險業務發展情況來看,4家公司表現有所分化。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4家公司2022年營業收入合計為8.07億元,合計同比減少1.2%,表現為“兩升兩降”。其中,營收增長的兩家公司誠安達和同昌保險2022年營收分別為5.17億元、0.52億元;華凱保險和一正保險2022年營收分別為1.96億元、0.42億元。
從盈利情況來看,4家保險中介公司業績普遍承壓,僅一正保險實現了1.03萬元的微盈利,相較2021年扭虧為盈,凈利潤同比增長105.32%;另外3家公司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虧損,4家公司合計實現歸屬于掛牌公司股東的凈利潤-0.19億元。
對于業績“慘淡”的原因,各家公司也在年報中解釋了原因,如一正保險表示,報告期內,公司積極推進業務轉型,加大開拓非車險業務,提高市場占有率,營業收入有所增長,但因投入較大,報告期內利潤水平較低。華凱保險則表示,營業利潤由盈轉虧,主要系收入和其他收益大幅減少,為了提高業務員的產能而增加了一系列的激勵方案,因為增加了成本占比。
雖然保險中介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各家公司也在積極調整業務轉型,以適應市場發展需要。如同昌保險表示,隨著市場的變化,公司目前已經將車險業務取消,發展非車業務,在傳統的工程業務的基礎上,不斷推新產品。華凱保險則表示,公司將積極創新保險產品渠道,積極向壽險產品方向開發客戶需求,同時配合產業政策,開拓新的保險銷售領域。
2/3保險中介已從新三板“離場”
除了業績承壓,新三板掛牌保險中介也出現了摘牌、降層等狀況。
近期披露年報的同昌保險表示,擬向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申請終止掛牌。對于摘牌原因,同昌保險表示,結合當前市場環境及公司長期戰略和發展規劃,是為了進一步提高經營決策效率,降低運營成本。
而誠安達在2022年11月從創新層被下調至基礎層,原因為連續60個交易日股票每日收盤價均低于每股面值。
根據新三板數據,在高峰時期,新三板掛牌保險中介公司有30多家,而隨著同昌保險的摘牌,將僅剩下9家。2/3公司均已離場。對于離場原因,多數公司給出的理由是經營發展需求、縮減運營成本等。
對于當前的保險中介市場,各家公司均在年報中不約而同地表示,當前市場主體較多,競爭激烈,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不過,市場競爭激烈并不意味著保險中介未來“無路可走”,首都經貿大學農村保險研究所副所長李文中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保險中介機構提升和構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探索發展路徑。
談及不同保險中介的發展策略,李文中認為,對于中小型機構而言,需要利用自身在某特定業務和市場更專業的優勢進行深耕,實現個性化產品與服務提供和精準營銷。對于大中型中介機構而言,可以加強與保險公司的合作,向管理型中介機構發展,從產品設計、銷售管理、核保風控、查勘理賠和風險減量管理等方向為保險公司提供更全面更深度服務,同時與中小型中介機構在不同細分市場建立合作與管理關系,發揮協同合作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