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證研》南方資本中心 予沐/作者 三石 南江/風控
(相關資料圖)
回溯歷史,2010年,南京軒凱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軒凱生物”)由南京工業大學(以下簡稱“南工大”)及徐虹、馮小海等教職人員共同出資設立。此番沖擊科創板,徐虹、馮小海為軒凱生物的實際控制人,而南工大已消失于軒凱生物前十大股東名單。
有趣的是,軒凱生物稱其所屬行業為“生物醫藥”,符合科創板行業領域的要求。然而,軒凱生物報告期內主營業務收入超九成來自植物營養系列產品,對應的客戶主要以肥料生產企業為主,且按照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來看,軒凱生物主要產品對應的行業或為“生物肥料制造”。軒凱生物宣稱所屬行業為生物醫藥行業,是否意在提高其上市估值?不得而知。與此同時,軒凱生物或“突擊”申請外觀專利,且核心技術專利申請曾因不具創造性遭駁回。此外,高校教授的配偶,系軒凱生物的副總,入職前從事銷售工作多年,卻現身軒凱生物多項專利的發明人名單。
一、生物肥料企業卻自稱屬于生物醫藥行業,或意在“拔高”上市估值
生物醫藥行業是與生命健康息息相關的行業,在國家經濟發展中始終占據重要地位。報告期內即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軒凱生物超九成主營業務收入來自植物營養系列產品,按照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來看,該產品對應的行業或為“生物農業”之“生物肥料制造”。在此情況下,軒凱生物卻稱其所屬行業為“生物醫藥”,符合科創板行業領域要求。
1.1 自稱所屬行業領域為“生物醫藥”,符合科創板行業要求
據2022年12月修訂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企業發行上市申報及推薦暫行規定》(以下簡稱“科創板申報暫行規定”)第四條規定,申報科創板發行上市的發行人,應當屬于下列行業領域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高端裝備領域、新材料領域、新能源領域、節能環保領域、生物醫藥領域、符合科創板定位的其他領域。
其中,生物醫藥領域主要包括生物制品、高端化學藥、高端醫療設備與器械及相關服務等。
據軒凱生物簽署日為2022年12月19日的招股說明書(以下簡稱“招股書”),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8)》,軒凱生物產品屬于生物制品類別,符合《科創板申報暫行規定》中的“生物醫藥領域”。
據出具日為2023年5月12日的關于軒凱生物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申請文件第一輪審核問詢函的回復(以下簡稱“首輪問詢回復”),上海證券交易所要求軒凱生物結合主要產品及同行業可比公司的行業分類,說明劃分為“生物醫藥”領域的具體依據。
對此,軒凱生物在回復中提到,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企業發行上市申報及推薦暫行規定》(2022年12月修訂)第四條規定,軒凱生物產品為通過微生物發酵法和酶催化法等工業生物技術生產的微生物、微生物分泌物和酶催化產物等生物助劑以及基于配方技術形成的生物制劑產品,符合國家藥監局2000年發布的《中國生物制品規程》中關于生物制品的定義,即“生物制品系指以微生物、寄生蟲、動物毒素、生物組織作為起始材料,采用生物學工藝或分離純化技術制備,并以生物學技術和分析技術控制中間產物和成品質量制成的生物活性制劑”。
因此,軒凱生物屬于《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企業發行上市申報及推薦暫行規定》第四條規定的“生物醫藥”領域。
然而, 軒凱生物又表示主要產品對應行業為“生物農業”。
1.2 軒凱生物介紹所處行業時,又稱其主要產品對應行業為“生物農業”
據招股書,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8)》,按照軒凱生物產品生產工藝及產品特性,軒凱生物的“植物營養系列產品”對應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名稱為“生物農業及相關產業”之“生物肥料制造”;軒凱生物的“動物營養產品及殼寡糖”對應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名稱為“生物農業及相關產業”之“生物飼料制造”;軒凱生物的“聚谷氨酸、微生物菌劑等產品”對應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名稱為“其他生物業”之“生物化工制品制造”。
蹊蹺的是,在披露軒凱生物主要產品對用的行業時,并未提及生物醫藥行業。
1.3 從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來看,生物醫藥和生物農業屬于生物產業下的不同細分行業
據《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8)》,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數字創意產業、相關服務業等9大領域。
其中,生物產業分為“生物醫藥產業”、“生物醫學工程產業”、“生物農業及相關產業”、“生物質能產業、“其他生物業”。
若進一步細分,“生物醫藥產業”則又分為“生物藥品制品制造”、“化學藥品與原料藥制造”、“現代中藥與民族藥制造”、“生物醫藥關鍵裝備與原輔料制造”、“生物醫藥相關服務”等5個細分行業。
而“生物農業及相關產業”則分為“生物育種”、“生物農藥制造”、“生物肥料制造”、“生物飼料制造”、“生物獸藥、獸用生物制品及疫苗制造”、“生物農業相關服務”等6個細分行業。
也就是說,“生物醫藥產業”、“生物農業及相關產業”、“其他生物業”是生物產業下的不同細分行業。
則按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分類方法,招股書稱軒凱生物屬于“生物醫藥”行業的同時,又稱軒凱生物主要產品對應的行業為“生物農業”、“其他生物業”,是否前后矛盾?個中,軒凱生物究竟是屬于“生物農業”行業,還是“生物醫藥”行業?軒凱生物稱其屬于“生物醫藥”行業是否準確?
1.4 軒凱生物主營業務收入超96%來自植物營養領域,下游客戶主要為肥料生產企業
據招股書,軒凱生物的主要產品分為生物助劑產品、生物制劑產品。
其中,生物助劑產品以單一物質成分為主,一般不可直接使用,產品去向為自用(用于生產生物制劑產品)或對外出售。
而軒凱生物的生物助劑產品包括枯草芽孢桿菌、地衣芽孢桿菌、解淀粉芽孢桿菌等微生物,聚谷氨酸等細菌類微生物分泌物,細胞酶解液等真菌類微生物分泌物,殼寡糖等酶催化產物,以及氫型聚谷氨酸、鈣型聚谷氨酸等細菌類微生物分泌物的衍生物,產品主要應用領域為植物營養領域、動物營養領域、日化領域、食品領域,各應用領域對應的客戶對象分別為肥料生產企業、飼料生產企業或混合型飼料添加劑生產企業、通過經銷商最終售向日化用品生產企業、國外功能性食品生產企業為主。
生物助劑產品則由生物助劑配制而成,含有多種成分物質,可直接應用于終端場景,產品去向為對外出售。
而軒凱生物的生物助劑產品包括“生物刺激素類”、“生物刺激素-大量元素組合類”,產品主要應用領域為植物營養領域、動物營養領域、日化領域,各應用領域對應的客戶對象分別主要為經銷商、經銷商或規模養殖企業、經銷商及零星客戶。
其中,招股書披露的“軒凱生物主要產品及其應用情況”示意圖顯示,軒凱生物產品的已應用領域為植物營養領域、動物營養領域、日化領域、食品領域,潛在市場為水處理領域、醫藥領域等。
據招股書,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軒凱生物的生物助劑產品的收入占同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34.78%、29.04%、25.37%、18.67%;生物制劑產品的收入占同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65.22%、70.96%、74.63%、81.33%。
從產品應用領域來看,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軒凱生物的植物營養領域的收入分別為10,778.54萬元、13,917.96萬元、24,693.2萬元、18,606.58萬元,占同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6.1%、98.17%、98.53%、98.89%。
同期,日化領域的收入437.86萬元、258.99萬元、366.13萬元、104.67萬元,占同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3.9%、1.83%、1.46%、0.56%;動物營養領域的收入分別為0元、0元、1.85萬元、100.16萬元,占同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0%、0%、0.01%、0.53%。
不難看出,報告期內,軒凱生物的產品應用領域包括植物營養領域、動物營養領域、日化領域、食品領域,其產品尚未應用于醫藥領域。且報告期內,軒凱生物植物營養領域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均超96%,該領域的客戶對象以肥料生產企業為主。
進一步而言,軒凱生物在招股書中曾披露其“植物營養系列產品”對應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名稱為“生物農業及相關產業”之“生物肥料制造”。這是否意味著軒凱生物的所屬行業或應為“生物農業”或者“生物肥料制造”?
值得一提的是,“生物農業”和“生物肥料制造”并非《科創板申報暫行規定》中披露的支持上市行業領域。此外,生物醫藥行業的市盈率,也明顯高于肥料行業的市盈率。
1.5 若屬生物肥料制造行業,軒凱生物測算所得的估值低于10億元或難達上市標準
據中證指數有限公司公開數據,截至查詢日2023年6月1日,按照中證行業分類,“原材料”行業中,“化工”行業之“農用化工”行業的最近1個月平均市盈率和最近1年平均市盈率大約分別為9倍和17倍。
而“醫藥衛生”中,“醫藥”行業之“生物藥品”行業的最近1個月平均市盈率和最近一年平均市盈率均大約為27倍。
若按照證監會行業分類,截至查詢日2023年6月1日,“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的最近1個月平均市盈率和最近1年平均市盈率大約分別為15倍和17倍,“醫藥制造業”的最近一月平均市盈率和最近一年平均市盈率均大約25倍。
對于首次公開發行上市企業而言,其市盈率往往參考行業市盈率及同行業可比公司市盈率,而市盈率則是公司估值的重要指標之一。即若軒凱生物所屬行業被認定為“生物醫藥行業”,較之其被認定為“生物肥料制造行業”,其或將能夠取得更高的市盈率和公司估值。
據招股書,軒凱生物本次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所選擇的上市標準為:“預計市值不低于10億元,最近兩年凈利潤均為正且累計凈利潤不低于5,000萬元,或者預計市值不低于10億元,最近一年凈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于1億元”。
而2021年,軒凱生物的基本每股收益為0.3694元/股。本次發行前,軒凱生物總股本為10,819.3832萬股。
若按中證行業分類之“農用化工”行業的最近1個月月平均市盈率9倍及軒凱生物2021年每股收益測算,軒凱生物預估每股價格或為3.32元/股,對應的估值或達3.6億元。若按證監會行業分類之“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的最近1個月平均市盈率15倍及軒凱生物2021年每股收益測算,軒凱生物預估每股價格或為5.54元/股,對應公司估值或達6億元。
而若按中證行業分類之“生物藥品”行業的最近1個月平均市盈率及軒凱生物2021年每股收益測算,軒凱生物預估每股價格或為9.97元/股,對應公司估值或達10.79億元。若按證監會行業分類之“醫藥制造業”的最近1個月平均市盈率及軒凱生物2021年每股收益測算,軒凱生物預估每股價格或為9.24元/股,對應公司估值或達9.99億元。
這意味著,若軒凱生物所屬行業被認定為“生物肥料制造行業”,則其預測估值或將低于10億元,或不符上市標準。而若軒凱生物所屬行業被認定為“生物醫藥行業”,則軒凱生物的估值可達到10億元,符合上市標準。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軒凱生物股改前夕,投資機構或溢價增資入股。
1.6 股改前夕投資機構或“溢價”增資入股,對軒凱生物估值或高達10億元
據招股書,軒凱生物于2010年4月9日注冊成立,并于2020年9月24日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根據2020年9月4日北京天健興業資產評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健興業”)出具的天興蘇評報字(2020)第0115號《資產評估報告》,以2020年7月31日為評估基準日,以資產基礎法評估的軒凱生物凈資產評估價值為21,812.98萬元。
后于2020年12月7日,天健興業出具天興蘇專字(2020)第0001號《股改項目資產評估結論變動情況專項說明》,對軒凱生物于評估基準日2020年7月31日的股東全部權益價值調整為21,587.2萬元。
即2020年9月股改時,以 2020年7月31日為評估基準日,軒凱生物股東全部權益價值為2.16億元。
就2020年7月8日,即軒凱生物股改前兩個月,軒凱生物召開股東會,同意公司注冊資本由2,151.52萬元增加至2,332.7007萬元。
彼時,南京金溧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以下簡稱“金溧創投”)、江蘇南通沿海創業投資基金(有限合伙)、昆山復茂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等多家投資機構參與該次增資,其中,金溧創投以1,000萬元認購新增出資22.6476萬元。
上述增資于2020年7月28日完成工商變更登記。
由此,以金溧創投的認購金額及認購的出資額測算,金溧創投對軒凱生物認購價格為44.15元/注冊資本,對軒凱生物的投后估值或為10.3億元,或是前述軒凱生物股東全部權益價值的4.77倍。
2021年12月1日,江蘇輝豐生物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輝豐股份”)與嘉興崛盛一號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以下簡稱“崛盛投資”)等公司簽署了股權轉讓協議,其中約定輝豐股份將其持有的軒凱生物66.7863萬股股份以1,000萬元價格轉讓給崛盛投資。
經測算,輝豐股份向崛盛投資轉讓軒凱生物股份的股權轉讓價格為14.97元/股,彼時軒凱生物對應的估值或為16.2億元。
自該次股權變更后,截至招股書簽署日,軒凱生物的股權結構未發生變化。
可見,2020年9月軒凱生物股改時,軒凱生物彼時的股東全部權益價值為2.16億元。股改前夕,多家投資機構增資入股軒凱生物,對軒凱生物的投后估值或高達10億元,相較于彼時軒凱生物評估值或溢價3倍。截至招股書簽署日,軒凱生物最近一次股權轉讓對應的估值或為16.2億元。
綜上所述,報告期內,軒凱生物超九成主營業務收入來自植物營養系列產品,該領域對應的客戶以肥料生產企業為主,且按照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來看,該產品對應的行業或為“生物農業”之“生物肥料制造”。在此情況下,軒凱生物卻稱其所屬行業為“生物醫藥”,符合科創板行業領域要求,又能否“站得住腳”?
且從行業估值來看,對于軒凱生物而言,其作為一家超九成主營業務收入來自植物營養領域的生物制劑及生物助劑企業,卻宣稱所屬行業為生物醫藥行業,是否意在提高其估值?不得而知。
問題尚未結束。
二、“突擊”申請外觀專利,多項核心技術專利申請被出示不具創造性審查意見
專利作為衡量企業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是企業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也是創新型企業建設的核心資產。專利申請數量或與企業創新活力息息相關。
而軒凱生物超六成專利系2019年及以后申請,且其中獲授權專利中,超八成系外觀設計類專利。不僅如此,軒凱生物多項核心技術專利申請頻被出示不具創造性意見。
2.1 軒凱生物75項已獲授權的專利中,超六成專利于2019年及以后申請
據招股書,截至招股書簽署日2022年12月19日,軒凱生物及其子公司共擁有75項專利。其中,2019年及以后申請的專利為50項。
經《金證研》南方資本中心測算,截至招股書簽署日2022年12月19日,軒凱生物已獲授權的專利中,2019年及以后申請的專利占專利總量占比為66.67%。
需要指出的是,軒凱生物2019年后申請并已取得授權的專利中,外觀設計專利的數量占比超八成。
2.2 2019年及以后申請并已取得授權的專利中,外觀設計專利數占比超八成
據招股書,截至招股書簽署日2022年12月19日,軒凱生物及其子公司擁有的75項專利中,發明專利的數量為21項,實用新型專利的數量為10項,外觀設計專利的數量為44項。
即軒凱生物及其子公司已取得的75項專利中,發明專利數量占專利總數比例為28%,實用新型專利數量占專利總數比例為13.33%,外觀設計專利的數量占專利總數比例為58.67%。
與此同時,據招股書,截至招股書簽署日2022年12月19日,軒凱生物2019年后申請并已獲授權的專利中,外觀設計專利類申請數量為41項,占軒凱生物2019年后申請并已獲授權的專利比例為82%。
2.3 兩項核心技術,對應的專利申請被出示不具創新性的駁回意見
據首輪問詢回復,截至首輪問詢回復出具日2023年5月12日,工程菌種設計與生物酶高效生產技術作為軒凱生物菌種技術領域的核心技術之一,并無已獲授權的專利,3項發明專利申請中。
就工程菌種設計與生物酶高效生產技術正在申請的專利而言,招股書披露分別為分別為申請號為2021116368507的一種魚飼料添加劑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及申請號為2021108486060的一種含聚谷氨酸的飼料營養劑及其應用。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申請號為2021116368507的專利申請“一種魚飼料添加劑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截至查詢日2023年6月1日案件狀態為一通回案實審。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2023年3月30日發布的第一次審查意見通知書,該專利申請請求保護一種魚飼料添加劑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經審查,該項專利申請的權利要求 1-9不具有創造性,不符合專利法第 22 條第 3 款的規定。基于上述理由,該項專利申請不能被授予專利權,而且該項專利申請的說明書中也沒有記載其它任何可獲得專利權的實質性內容,因而即使對申請文件進行修改,該專利申請也不具備被授予專利權的前景。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申請號為2021108486060的專利申請“一種含聚谷氨酸的飼料營養劑及其應用”的專利,截至查詢日2023年6月1日案件狀態同樣為一通回案實審。
而據國家知識產權局2023年3月28日發布的第一次審查意見通知書,該專利申請的權利要求實際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有所調整的飼料添加劑。審查意見指出,在其引用的權利要求不具備創造性的基礎上,權利要求不具備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顯著的進步,不符合專利法第22條第3款有關創造性的規定,因而該項專利申請不能被授予專利權,同時也不具備授權前景。
換言之,截至首輪問詢回復出具日2023年5月12日,軒凱生物的工程菌種設計與生物酶高效生產技術并無專利保護,對應申請中的專利中有兩項因被出示不具備創新性的駁回意見而尚未獲授權。
同樣的問題還在上演。
據招股書,產品應用技術領域方面,面向動物營養的微生態組合免疫技術(以下簡稱“組合免疫技術”)軒凱生物的核心技術之一,技術來源為自主研發,已申請尚未取得授權利發明專利4項,獲得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項。
4項專利申請,分別為申請號為2019105829466的“一種應用于飼料上的微生態制劑”、申請號為2020111031282的“一種含混合核苷酸的飼料添加劑及其制備方法”、申請號為2021116368507的“一種魚飼料添加劑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申請號為2021108486060的“一種含聚谷氨酸的飼料營養劑及其應用”。
其中,據國家知識產權局2022年12月1日發布的關于專利號為2019105829466的專利的駁回決定通知書,該決定表示,軒凱生物所申請的一種應用于飼料上的微生態制劑,不符合專利法第二十二條第三款的規定的創造性,屬于專利法實施細則第五十三條第項的情況,因此根據專利法第三十八條予以駁回。
2023年4月26日發布的關于專利號為2020111031282的專利的第N次審查意見通知書,審查意見指出,該項專利申請的說明書中沒有記載其它任何可獲得專利權的實質性內容,因而即使對申請文件進行修改,該申請也不具備被授予專利權的前景。
截至查詢日2023年6月1日,上述兩項專利的案件狀態分別為駁回等復審請求、一通出案待答復。
即軒凱生物組合免疫技術對應的發明專利尚未獲得授權,其中兩項專利申請因不具創造性被駁回。
也就是說,軒凱生物已獲授權專利中,超六成申請于2019年及以后,其中超八成系外觀設計專利。另外,軒凱生物兩項核心技術,其中一項尚未獲得專利授權,其中一項核心技術對應的兩項發明專利申請因不具備創新性而被出示“駁回”意見。至此,軒凱生物的研發創新能力能否經受住考驗?
三、副總入職前從事銷售十余年或無技術研發背景,卻“貢獻”多項專利
上市公司專利掛名背后往往是為了規避相關法律規定。而研究發現,履次現身于軒凱生物專利擔任發明人的任戰坤,或并相關領域的研發從業背景。且南工大教授李莎系任戰坤配偶,李莎是軒凱生物創始股東之一并曾擔任監事,且是軒凱生物多項核心技術專利的發明人。
3.1 任戰坤為軒凱生物董事及副總經理,2015年入職前從事銷售工作10余年
據招股書,任戰坤于2015年2月起就職于軒凱生物。截至招股書簽署日2022年12月19日,任戰坤為軒凱生物董事兼副總經理。
作為軒凱生物董事及副總經理,任戰坤于2002年7月至2003年12月曾任山東海科化工有限公司工程師;2004年2月至2005年9月,任浪潮集團有限公司銷售經理;2005年9月至2008年9月,任南京華旗資訊科技有限公司銷售經理; 2008年9月至2014年12月,任愛國者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銷售經理;2015年2月起就職于軒凱生物。
即2004年2月至2015年2月,任戰坤不存在與微生物研究相關的從業經歷。在入職軒凱生物前,任戰坤主要從事“銷售”相關工作。
3.2 入職不足三個月,任戰坤即現身為軒凱生物專利的發明人
據招股書,南京聚肽高科農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聚肽高科”)是軒凱生物的全資子公司。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2015年4月17日,軒凱生物及其子公司聚肽高科在同一天遞交了“一種固態發酵反應器”、“一種固態發酵帶式反應器”、“一種一體化固態發酵反應器”等3項實用新型專利的申請,上述專利申請號分別為2015202374521、2015202376014、2015202376052,專利的授權公告日均為2015年9月2日。
截至查詢日2023年6月1日,“一種固態發酵反應器”的發明人為任戰坤、詹伊婧、馮小海;“一種固態發酵帶式反應器”的發明人為馮小海、任戰坤、殷文鋒;“一種一體化固態發酵反應器”的發明人為馮小海、任戰坤、詹伊婧。
2016年1月20日,軒凱生物申請一項名為“一種聚氨基酸水凝膠面膜”的發明專利,申請號為2016100391803。截至查詢日2023年6月1日,該申請專利的發明人為徐虹、詹伊婧、任戰坤、殷文鋒、馮小海。
2017年7月27 日,軒凱生物申請一項名為“一種抑制瘢痕形成的γ?聚谷氨酸和透明質酸纖維傷口敷料及其制備方法”的發明專利,申請號為2017106290073。截至查詢2023年6月1日,該申請專利的發明人為徐虹、王瑞、任戰坤、殷文鋒、詹伊婧。
2017年7月31日,軒凱生物申請一項名為“一種聚谷氨酸和人表皮生長因子納米脂質體及其制備方法”的發明專利,申請號為2017106455184。截至查詢2023年6月1日,該申請專利的發明人為徐虹、詹伊婧、馮小海、任戰坤、胡左殷。
2017年9月29日,軒凱生物申請一項名為“一種血液蛋白響應型γ?聚谷氨酸水凝膠止血材料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的發明專利,申請號為201710914162X。截至查詢2023年6月1日,該申請專利的發明人為徐虹、王瑞、任戰坤、殷文鋒、詹伊婧、馮小海。
2020年7月28日,軒凱生物申請一項名為“一種微生物多糖作為添加劑在制備日用化妝品中的應用”的發明專利,申請號為2020107389641。截至查詢2023年6月1日,該申請專利的發明人為任戰坤、雷鵬、梁金豐、王延斌。
即2015年以來,任戰坤現身于軒凱生物多項申請專利的發明人中。其中在軒凱生物及其子公司2015年4月17日申請的3項專利中,任戰坤均為申請專利的發明人之一。而彼時任戰坤入職軒凱生物不足3個月,且在入職軒凱生物前,任戰坤主要從事多年銷售相關工作。任戰坤是否具備相應的技術研發能力?
3.3 專利發明人及實際研發能力與所申請專利不符的,屬于非正常申請專利行為之一
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2010年1月9日公布的《專利法實施細則》第十三條,專利法所稱發明人或者設計人,是指對發明創造的實質性特點作出創造性貢獻的人。在完成發明創造過程中,只負責組織工作的人、為物質技術條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或者從事其他輔助工作的人,不是發明人或者設計人。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2021年3月11日發布的《關于規范申請專利行為的辦法》, 所提交專利申請的發明創造與申請人、發明人實際研發能力及資源條件明顯不符的,屬于本辦法所稱非申請專利行為之一。
反觀任戰坤的配偶,2017年以來一直擔任食品與輕工學院副院長。
3.4 任戰坤的配偶李莎為高校教授,系軒凱生物創始股東及多項核心技術專利發明人
據招股書,軒凱生物系由南京軒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軒凱有限”)整體變更設立的股份公司。
其中,軒凱有限成立之初系由徐虹、馮小海等自然人股東及南工大共同出資設立。2010年3月24日,南工大下發相關通知,同意徐虹教授課題組、學校籌資100萬元組建軒凱有限。
2010年4月9日,軒凱有限取得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發的《企業法人營業執照》。設立時,徐虹、馮小海、歐陽平凱、南工大、蔡恒、李莎對軒凱有限認繳出資的比例分別為44%、12%、21%、9%、9%、5%。
其中,李莎自2005年7月起,歷任南工大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2017年7月起,李莎任南工大食品與輕工學院副院長。
據招股書,2010年4月至2019年10月,李莎持股軒凱生物并在軒凱生物擔任監事。2019年10月,李莎將其持有軒凱生物全部股權轉讓予其配偶任戰坤。
據招股書,專利號為ZL201210464170.6的發明專利“一種枯草芽孢桿菌及其在制備γ-D-聚谷氨酸中的應用”和專利號為ZL201410445552.3的發明專利“一種高效解磷菌及其應用”,為軒凱生物核心技術“野生功能菌種的定向篩選與自馴化技術”對應的專利,而專利號為ZL201310111449.0的發明專利“一種發酵生產γ-聚谷氨酸的柱式固定化反應器及其工藝”,是軒凱生物核心技術“生物聚合物反應器設計與高粘發酵調控技術”對應的專利。
上述3項專利中,“一種枯草芽孢桿菌及其在制備γ-D-聚谷氨酸中的應用”、“一種發酵生產γ-聚谷氨酸的柱式固定化反應器及其工藝”原由軒凱生物與南工大共同申請取得,后于2020年3月軒凱生物以108.36萬元的價格收購南工大對上述2項專利享有的權利。截至招股書簽署日2022年12月19日,上述2項專利的專利權人僅為軒凱生物。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軒凱生物與南工大申請的申請號為2012104641706 的專利“一種枯草芽孢桿菌及其在制備γ-D-聚谷氨酸中的應用”,截至查詢日2023年6月1日發明人為徐虹、馮小海、張丹、李莎、粱金豐。
由軒凱生物與南工大申請的申請號為2013101114490的專利“一種發酵生產γ-聚谷氨酸的柱式固定化反應器及其工藝”,截至查詢日2023年6月1日發明人為徐虹、馮小海、周哲、雷鵬、粱金豐、李莎。
由軒凱生物子公司聚肽高科申請的申請號為2014104455523的專利“一種高效解磷菌及其應用”,截至查詢日2023年6月1日發明人為徐虹、馮小海、殷文鋒、許宗奇、李莎。
即軒凱生物多項核心技術發明專利的發明人均包括一位名為“李莎”的人員,軒凱生物專利的發明人“李莎”與軒凱生物的創始股東兼前監事“李莎”是否為同一人?
由上述情形不難看出,任戰坤在入職軒凱生物前,從事銷售工作10余年,入職不足三個月即為軒凱生物研發專利,至今是軒凱生物的多項專利的發明人。而南工大教授李莎系任戰坤配偶,李莎是軒凱生物創始股東之一并曾擔任監事,且是軒凱生物多項核心技術專利的發明人。則任戰坤任職經歷主要為銷售經理,其入職軒凱生物不足三個月即為軒凱生物研發專利,個中是否暗藏玄機?是否存在軒凱生物專利實際發明人為李莎而由任戰坤掛名的情形?尚未可知。
萬變其情豈可蓋兮,孰虛偽之可長?面對前述問題,軒凱生物該如何自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