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快遞物流起家的順豐,也干起了直播帶貨的生意。
赴港二次上市之前,王衛究竟在焦慮什么?最近,順豐在自有微信小程序等渠道,做起了直播帶貨的生意,從帶貨品類和運作模式來看,似乎是在學習東方甄選。
而早在今年年初,順豐就在客戶答謝會上表示:“以直播電商解決方案+,為企業用戶提供全場景、一體化綜合物流解決方案,主要客戶群體以農產品為主,這也是順豐優勢領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不過,也有部分觀點認為,順豐現在涉足直播帶貨領域,是為了在香港二次上市,而編織的一個新故事。
因為就在不久前,順豐控股發布公告,稱正對香港資本市場股權融資,進行研究咨詢、探討論證等前期工作。同時還表示:截至目前,公司尚未確定具體時間表,也沒有確定具體方案。
在資本市場上,順豐的投資一直都是大手筆,比如其花費數百億元,在湖北建造鄂州機場,如今已快要投入使用;不過,其投資的豐網速運、嘿客、順豐優選、豐趣海淘等項目,發展卻不盡如人意。
為了籌備港股上市,順豐在今年開始開源節流,在業務量、毛利率提升的背景下,其凈利潤實現了大幅增加;但是,其2021年赴港上市的順豐同城,如今的表現卻差強人意。
除了資本市場的壓力外,競爭對手的存在,也讓順豐感到“壓力山大”。比如,“黑馬”極兔不久前遞交港股上市申請;背靠阿里的菜鳥,也計劃于香港上市;而其傳統的對手:中通、圓通、申通、韻達等,也在市場上對其步步緊逼。
想要登陸港股的順豐,一關闖過之后,似乎還有很多關卡等待著它。
屢屢投資、屢屢失敗?
預備在港股上市的順豐,融資方面一直是個大手筆。
早在2017年,順豐控股就借殼鼎泰新材,在A股完成上市。之后,順豐在這次借殼過程中,配套募資總額80億元;又在2019年,發行可轉債募資58億元;到了2021年,順豐再度定增募資199.1億元。
可以看出,在A股上市6年以來,順豐控股已從國內資本市場,募資超過330億元。但是,在資本市場上,募集了這么多錢的順豐,錢都花在了哪里呢?
2019年1月,順豐發布公告,投資320億的鄂州機場項目,獲得發改委批復。公告顯示:機場工程投資158.57億元,轉運中心工程投資115.29億元,順豐航空公司基地工程投資37.52億元,供油工程投資9.25億元。
如今,順豐鄂州機場已全部完工,成為中國首個專業貨運機場,運力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四”;鄂州機場航空轉運中心,有望于今年第三季度投入使用。
但是,收益的反面往往寫著風險。畢竟,順豐控股在2022年的凈利潤,不過61.74億元;豪擲上百億的機場建設,如果后續運營出現差池,很可能成為大累贅。
除了對于鄂州機場的投資,順豐還在2020年,成立了豐網速運,正式與“通達系”主導的電商件陣地,進行貼身肉搏。對此,順豐控股創始人、董事長王衛,多次向股東表示:“順豐只是利用剩余資源做電商件。”
不過,三年時間過去,與“通達系”、極兔等對手相比,豐網速運的日子并不好過。相關信息顯示:2023年一季度,豐網速運營收為6.91億元,同比下降78.89%;凈虧損1.43億元,虧損同比收窄80.86%。
持續低迷的業績,讓順豐對豐網速運失去了耐心。2023年5月,順豐與極兔簽訂協議,以11.83億元的價格,將豐網速運出售給了極兔。不僅如此,順豐還在此次交易的同時,參與了極兔的D輪融資,拿到了極兔1.54%的股份。
順豐的投資布局,還遠不止這些。2014年,順豐投資嘿客品牌,在全國開通上百家線下網購服務社區店,并宣稱未來將投資近10億元,對嘿客進行品牌投資。但在2017年,順豐宣布放棄嘿客品牌。
順豐的嘿客品牌被放棄時,作為其新的社區團購項目,順豐優選開始啟動。但自從正式上線以來,順豐優選已換了7任CEO,發展方向并不穩定,在市場上始終沒有明顯優勢。
而在2015年,順豐海淘項目上線,順豐開始自營跨境電商,之后該項目改名為豐趣海淘。2019年,豐趣海淘宣布破產;2022年,法院對其正式清算。
有觀點指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王衛選擇站在直播電商平臺背后,逐步完成鏈路和基礎設施建設。如今,順豐開始在自有微信小程序等渠道試水直播帶貨,王衛顯然是站到臺前,利用自身生鮮農產品領域的優勢和資源積累,入局直播帶貨,以快速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并尋求最大化利用現有資源。但是東方甄選俞敏洪可以親自下場直播帶貨,并帶來巨大的流量紅利,這一點王衛又似乎無法做到完全復制。
利潤為何大增?
雖然在投資上屢屢失敗,但是如今的順豐控股,卻似乎處于歷史業績最好的時期。
財報顯示:2023年一季度,順豐控股實現營收610.48億元,同比下降3.07%;營業利潤23.62億元,同比增長10.39%;歸母凈利潤17.2億元,同比增長68.28%。
可以看出,在今年的第一個季度,順豐雖然營業收入小幅下降,但是與去年同期相比,其凈利潤卻有了顯著增長。
順豐控股凈利潤的增加,一方面的原因,似乎來自經營業績的改善。
財報顯示:2023年一季度,順豐控股實現業務量(不含嘉里物流快遞件,及公司國際貨運及代理、供應鏈的業務量)28.88億票,同比增長18.23%,其中速運物流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4.87%。另一邊,順豐控股毛利率為13.86%,相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6個百分點。
可以看出,在業務量和毛利率方面,順豐控股與過去相比,業績有著顯著增長。同時,關于其凈利潤大幅增加,另一方面的原因,則似乎來自成本的減少。
財報顯示:2023年一季度,順豐控股營業總成本,為592.66億元,去年同期為614.46億元,同比減少3.5%;其中,營業成本為525.88億元,去年同期為552.64億元,同比減少4.8%;但是,其銷售、管理、研發費用,與去年同期相比,均有所增加。
其中,順豐控股銷售費用為6.91億元,去年同期為6.4億元,同比增長7.4%;管理費用為47.56億元,去年同期為43.2億元,同比增長10%;研發費用為5.97億元,去年同期為5.57億元,同比增長7.1%。
可以看出,為了給香港上市做鋪墊,順豐在凈利潤的提升上,頗下了一番功夫。不僅如此,順豐還試圖在資本市場上,給投資者以信心。
比如,其自2022年9月開始,便以公司自有資金,對A股股票進行回購,截至2023年5月31日,順豐以集中競價方式,回購1億元股票,占總股本的0.04%。如今,順豐控股的A股股價,在47元左右,市值約為2310億元。
其實,順豐與港股并非第一次親密接觸,早在2021年,順豐就分拆旗下同城業務,讓順豐同城在港股完成上市。
財報顯示:在整個2022年,順豐同城實現營收102.56億元,同比增長25.58%;營業利潤為負的2.86億元,同比增長68.03%;歸母凈利潤為負的2.87億元,同比增長68.08%。
同時,在港股市場上,順豐同城如今股價不足11元,相比14.08元的發行價,跌去了20%以上,市值在100億元左右。
由此可見,順豐同城在港股市場的表現,似乎并不盡如人意;因此,這次籌備赴港二次上市的順豐,可能也面臨著較大壓力。
對手不止一位
帶給順豐壓力的,并不只有資本市場對于業績、股價的考核;競爭對手的咄咄逼人,才是順豐面臨的最大難題。
比如,作為近年來快遞界的一匹“黑馬”,2015年成立的極兔,從印尼開始向外擴張,如今在東南亞和中國市場,占有很高的市場份額,給順豐帶來了很大壓力。
沙利文數據顯示:按2022年包裹量計算,極兔在東南亞業務量排名第一,業務量超過25億件,市場份額達到22.5%;在中國市場上,極兔2022年業務量超過120億件,市場份額已達10.9%。
早在2021年,極兔速遞便以68億元的價格,收購了百世快遞。今年6月,極兔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開始了自己的IPO進程。
招股書顯示:2020年至2022年,極兔營收分別為15.35億、48.52億、72.67億美元;其中,來自東南亞的收入,分別為10.47億、23.78億、23.82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50.9%;來自中國市場的收入,分別為4.79億、21.81億、40.96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92.5%。
另一邊,在中國快遞行業中,同樣占據舉足輕重地位的菜鳥網絡,也在今年5月公布了上市計劃,預計未來在香港進行上市。
財報顯示:2023年一季度,菜鳥營收為189.15億人民幣,抵消跨分部交易后,外部營收同比增長18%,其中國際業務營收占比超過50%;而在今年6月份,菜鳥剛剛以約39.78億元的價格,買下申通25%的股權,并通過一致行動人,持有圓通速遞20.65%的股權。
除了極兔、菜鳥之外,與順豐在港股狹路相逢的,還有中通快遞。今年5月,中通自愿將其在港交所的第二上市地位,轉為主要上市地位,完成港股、美股的雙重主要上市。
財報顯示:2023年一季度,中通快遞營收為89.83億元,同比增長13.7%;毛利為25.23億元,同比增長55.8%;凈利潤為16.65億元,同比增長90.2%。其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同比擴大1.8個百分點,達到23.4%。
可以看出,已在港股上市的中通快遞,在營收、凈利潤方面,要比順豐更有優勢;不僅如此,在如今的快遞市場上,順豐其他的傳統競爭對手,同樣不讓其省心。
根據財報顯示:在2023年一季度,圓通、申通、韻達營業收入,分別為129.14億元、87.44億元、104.4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9.19%、22.25%、負的9.38%;三家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9.06億元、1.33億元、3.5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4.08%、24.91%、2.96%.
可以看出,不論是極兔這樣的“黑馬”,還是菜鳥這樣的“大玩家”,亦或是“老朋友”四通一達,包括現在的新對手東方甄選,順豐應付起來都不會輕松。
不僅如此,在登陸港股之后,順豐該如何用投資擴大收益,如何繼續提高營收、利潤,如何保證自身市值的增長,也成了人們持續關注的問題。
文丨BT財經 碣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