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康縣,春寒料峭,中國農業銀行康縣支行產業振興貸工作團隊一行來到甘肅省隴南市康縣迷壩鄉馬蓮村,回訪其客戶——康縣同緣農業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玉花。正值香菇菌袋裝料時節,堆放如山的原料旁,機器聲響,上料的、碼袋的,一派繁忙景象。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你們給我在手機上申請的‘惠農e貸-產業貸’太方便了,10萬塊錢一天的利息才11塊錢,利息低不說,隨用隨還!過幾天如果資金周轉不開了,我還想再申請點!”王玉花一邊忙著手里的活,一邊和工作人員交談著。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奮斗新征程上,農行康縣支行圍繞地方資源稟賦優勢,因地制宜提供個性化金融服務方案,致力于將“輸血”變為“造血”,用金融活水托起當地農民的致富夢,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的“動力源”。
產業扶貧 “輸血”變“造血”
碾壩鎮安家壩村支部書記崔武玉是一名退伍軍人,也是康縣景盛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他說:“2003年退伍后,搞過運輸、干過餐飲、種過中藥材,也擔任過村上的文書、村主任、書記,自己干的同時還帶領村上人一起干,干來干去最后發現還是傳統產業靠譜。從2017年成立合作社,開始轉型種大棚蔬菜,可是沒錢啊?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找農行,沒想到一下就貸了10萬,去年擴大規模又貸了20萬,從那時候開始,掙錢了還貸款,擴大經營了又貸款,金山銀山,信貸是靠山!產業要做大必須靠銀行支持。”
如今,崔武玉的大棚里除了蔬菜,還有草莓、香菇等,40萬袋木耳也投入生產。在合作社務工的本村村民有120多人,僅合作社配股分紅、產業帶動脫貧戶有38戶。
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農行康縣支行把金融服務助力拓展脫貧攻堅放在突出位置,有成熟的產品,就簡化程序高效放款;沒有現成的產品,就創新產品幫扶。據統計,自2015年10月以來,農行康縣支行累計投放精準扶貧專項貸款4.18億元,惠及1萬余戶貧困戶;2021年以來投放惠農e貸3302戶、金額2.74億元,接續支持脫貧群眾防返貧。
政銀合作 有效破解融資難
“我在外打工好多年了,去年回來創業,缺資金,想貸款又沒啥擔保,種木耳風險小,貸款肯定能還上。后來我去了農行,順利地貸到款了,其實貸款沒有大家口中說的那么難!”,碾壩鎮田壩村的木耳種植大戶金榮杰說起創業融資的事,有幽怨,更多的是喜悅。
針對農民產業發展融資難問題,結合康縣的地域特點和產業分布概況,農行康縣支行成立營銷調查團隊,堅持整村推進、鄉鎮全覆蓋的原則,逐村開展實地調查,根據農戶經濟狀況、資信狀況等核定信用額度,推出無需擔保的信用貸款,并在此基礎上加強與鄉鎮及村兩委的合作,對于整體需求旺、信用狀況好、致力于產業發展的行政村授牌,評定“信用村”。同時,進一步密切與村黨組織的合作,依靠村級黨組織推薦農戶為“信用戶”,推動貸戶選擇由農行“向下選”轉變為村黨組織“向上推”,由群眾“跑”貸款轉變為群眾“等”貸款,由農戶“無門路”轉變為農戶“綠色通道”的新機制,架起了農行支持農戶發展的“連心橋”,讓農行支持農戶響應更快、流程更短、覆蓋更廣。
“村上開會的時候我經常給大家說個人征信很重要,有借有還,大家共同努力,爭取我們村要評上信用村,這樣大家需要錢的時候就方便了!”作為碾壩鎮安家壩村黨支部書記的崔武玉,不僅向農行推薦農戶,還經常邀請農行“三農”服務隊進村普及農行金融產品、反詐騙和反洗錢等金融知識。
“信用村、信用戶”貸款模式走出了一條黨組織“牽線”、農行“搭臺”、黨群“唱戲”的政銀合作、金融助推鄉村振興新路子,有效打通了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讓百姓少跑腿,讓信息多跑路”,把“金融之水”有效精準灌溉到“經濟之田”中去,潤澤阡陌。
普惠金融 “貸”動產業遍地開花
康縣素有甘肅“萬寶山”和“隴上江南”之美稱,環境優美,物產豐富,尤其以天麻、食用菌、茶葉為主導的特色產業優勢突出,種植面積廣、種植戶多,農民在產業升級中,建設資金缺口大,資金需求旺。
去年以來,農行康縣支行依托縣域特色資源,圍繞康縣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積極投放特色產業發展貸款,投放貸款1.2億元,推動特色農業向綠色化、產業化、品牌化方向發展。著力打造“惠農e貸-產業貸”特色金融產品,重點推出“天麻貸”,激發農民內生動力,累計發放貸款6000余萬元,有力支持了康縣的天麻產業發展。圍繞茶葉、鄉村旅游、生態養殖等特色產業,發放貸款1.2億元,為康縣的文旅康養做強金融后盾。截至今年3月末,產業振興貸總授信2.52億元,農戶用款1.9元,覆蓋了21個鄉鎮、128個行政村。
“今年我們將繼續加大對特色產業的放貸力度,更好、更快、更優質地為有信貸需求的客戶做好服務,為康縣的各項事業發展做強金融支撐。”農行康縣支行行長孟繼榮說。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當源源不斷“金融活水”注入產業發展的“一池春水”,康縣的優勢產業發展勁頭更足,綠水青山底色更靚。(記者 牛新建 通訊員 唐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