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孟夏時節,萬物并秀。在廣袤的關東平原,位于吉林省樺甸市金沙鎮新華村的文波水稻種植合作社的社員們正把精心育好的稻苗卸在地頭,隨后采用人工與機器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插秧,目前工作已進入收尾階段。今年文波水稻種植合作社的水稻播種面積在2000畝以上,全部采用訂單作業方式,買主早已預定。
新華村背靠南樓山,常年不息的山泉水富含砷、鐵等礦物質,是水稻種植的優質水源,再加上肥沃的黑土,生產的稻米雖不如五常大米聲名遠揚,但也口感極佳,堪稱水稻中的“無冕之王”。
金融活水浸潤稻花香
2015年村委換屆之際,趙文波走上了村黨支部書記崗位,作為村里的水稻種植大戶,他想帶領村民在水稻種植上“做點文章”,組織起8戶村民成立了文波水稻種植合作社,但大面積水稻種植需要配套的水稻育秧房、水稻插秧機及土地流轉人工等費用,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支出,愁壞了合作社眾人。這事正好被市里組織部下派的駐村金融副書記鞏通了解到,所謂的駐村金融副書記是樺甸市委組織部與樺甸農商行開展的金融助力鄉村振興活動一部分,市委組織部遴選一批農商行的業務骨干到各村擔任副書記,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及金融支持幫扶。一個真干事,一個事真干,就這樣兩個干事的人一拍即合,在鞏通的牽線幫助下,8戶合作社成員采用信用+擔保的方式,從當地農商行融資貸款40余萬元,采用現代化的種植方式,借助訂單農業的優勢,為新華村的水稻種植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截至到2022年末,合作社成員擴充到40余戶,專業化水稻種植面積超過2000畝,年收入在300余萬元以上,也正是靠著水稻種植,他們先人一步實現了禾下小康夢,同時也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到科技種稻中來。
目前,樺甸農商行為進一步支持當地的水稻產業發展,在新華村成立助農服務站,打造從農資采購到育苗、插秧的全流程金融服務,創新信貸服務模式,采用線上授信模式,借助“吉信農e貸”的快捷優勢,對水稻生產進行精準金融服務,力爭把最普惠、最快捷的金融服務植根在當地水稻種植產業上。
金融助力水稻深加工
樺甸農商行對水稻產業的支持既有源頭上的精準切入,也有對水稻收購、存儲、加工、銷售等深加工環節的后續延伸服務。張滿倉是土生土長的樺甸人,雖身有殘疾,但頭腦靈活,做稻米銷售深加工產業已有10余年的歷史,從最初的小作坊到現在年加生產值500余萬元的樺甸市滿倉綠色米業有限公司,成為當地稻米加工的名人。張滿倉深有感觸地說:“沒有農商行,就沒有我的今天。”2006年,初做水稻加工的張滿倉由于缺少經驗,忙活了一個秋天,到頭來還賠了10000多塊錢,這對于本就缺少資金的張滿倉無異于雪上加霜,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他走進了當地的農商行打算申請30000元貸款,客戶經理按照程序,經過實地走訪,對他進行了貸款授信,解了張滿倉的燃眉之急,就此雙方結緣并不斷深化互信。
經過10余年穩扎穩打的發展,如今的張滿倉早已成為樺甸市水稻深加產業的翹楚,但他依然和農商行保持著良好的信用合作關系。2023年初,張滿倉在農商行新推出的數字產品“吉信e消費”平臺上申請了滿格的30萬元純信用貸款,利用這筆資金上了一條最新的水稻深加工生產線,目前已實現水稻加工全部自動化,生產效率得到大幅提高,其生產加工的“秋田小町”和“萬家昌盛”兩個品牌遠銷山東等地,打出了口碑,站穩了市場。
近年來,樺甸農商行根據稻米加工行業的資金需求“小、急、頻”的特點,不斷優化金融服務舉措,著力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重點對稻米小作坊企業進行場地改造、設備更新、技術升級的金融扶持,陸續支持像老張這樣的水稻深加工企業已超過10家,預授信金額超過千萬元,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水稻加工銷售產業。
白山黑水飄稻香,金融服務有農商。談及今后發展愿景,樺甸農商行董事長趙曉亮表示,樺甸農商行將繼續聚焦主責主業,靶定“三農” 服務不動搖,助力“小微”成長不松勁,聚焦水稻產業未來,扎實做好涉農小微企業的金融后盾,與農共成長,守穩“米袋子”,攜手廣大群眾一起實現禾下小康夢、幸福夢。(記者 王天武 通訊員 王新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