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街道、秋長街道提升主城區能級;三和街道打造產城村人相融合發展的千億園區;新圩鎮做大做強中心鎮……9個鎮(街道)、134個行政村(社區)共同組成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生產生活版圖,它們資源稟賦不一,發展水平也不盡相同。為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惠陽區把“百千萬工程”作為工作中的“一號工程”來抓,著力打造產業興旺發達、田園生態優美、城鄉高度融合城市形態。
明確路徑系統推進 提升全區經濟綜合實力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兩大千億園區建設火熱推進,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完成產業用地整理1200畝,力爭今年突破500億元產值,惠陽(新圩)智能制造產業園完成園區招商10.5萬平方米,力爭今年突破300億元產值;懷安原鄉田園休閑示范帶、將軍故鄉文化體驗示范帶、東坡荔鄉農業觀光示范帶和平潭稻鄉田園風光示范帶4條鄉村振興示范帶全力打造中,鎮隆荔枝、平潭淮山、永湖茨菇、良井果蔬等特色農產品闖出名氣……這是惠陽統籌產城村人融合發展,不斷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格局形成的具體實踐。
“百千萬工程”為惠陽提升城市能級、增強鄉鎮功能、建設和美鄉村提供重大機遇。惠陽統籌全區資源力量加大力度推進,把區、鎮、村發展的短板轉化為惠陽高質量發展的“潛力板”。
3月15日,惠陽區成立“百千萬工程”指揮部,9個鎮(街道)“百千萬工程”指揮部辦公室也相繼成立。設置縣域經濟專班、城鎮建設專班、鄉村振興專班、要素保障專班和政策研究專班5個工作專班,各專班組長由分管區領導擔任,并健全規范運作機制。
4月上旬,《惠陽區全面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實施方案》印發。在《實施方案》中,推進“百千萬工程”實施路徑躍然紙上:持續提升城市能級,打造“智造高地”;發揮鎮街聯城帶村節點作用;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同時,還制定了《惠陽區全面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2023年工作要點》,以區鎮指揮體系運轉順暢,工作機制和配套政策體系建立健全,差異化目標引領科學有效為目標,推進強區興鎮(街)帶村,編制了重大突破性抓手清單、重大改革事項清單、重大典型培育清單3張清單,讓實施路徑更加明晰。
圍繞特色找準定位 探索城鄉融合發展新路
產業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基石。惠陽區緊鄰深莞,交通便利、資源豐富,近年來通過調結構促轉型,制造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頂梁柱。惠陽強化縣域經濟產業支撐,持續推進建設兩大千億園區,重點打造電子信息、“光儲充”等產業,聚力形成具有惠陽特色、區域影響力強的產業集群。預計今年新型儲能產業總產值可以突破200億元。
鎮(街道)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處于承上啟下的中間節點,是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交會地,鄉鎮發展好了,既能為全區經濟提供強有力支撐,也能帶動鄉村振興發展。7月,惠陽“百千萬工程”指揮部走遍9個鎮(街),開展“百千萬工程”調研座談會和走訪企業活動。
這是一次找準差異化定位,具化細化 “三年行動計劃”的調研行動。
惠陽對鎮(街)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進一步梳理,如鎮隆鎮打造全國鄉村特色產業產值超十億元鎮;永湖鎮打造休閑體育特色鎮;沙田鎮融入主城區發展,打造城郊型鄉鎮;良井鎮打造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特色鎮;平潭鎮積極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結合功能定位、歷史底蘊、產業基礎等制定三年行動計劃,“一鎮街一定位、一方案一重點”,打造各具亮點的中心鎮、專業鎮、特色鎮。
鄉村振興是城鄉融合發展過程,惠陽區農業資源豐富,靠近大灣區市場,農業農村發展前景和潛力巨大。
惠陽大力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帶和三產融合發展示范鎮建設,探索推進國企參與、以工補農等鄉村振興模式,推動土地集約利用和適度規模經營,培育特色精品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抓好省農房建設試點示范區建設,打造美麗圩鎮示范樣板,今年建設37公里“四好農村路”,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區強、鎮(街)興、村美,加起來就是惠陽期待的“智造高地·活力惠陽”。“百千萬工程”的號角已然吹響,借著東風,敢闖敢試,錨定目標接續奔跑,打開發展思路、找到突圍出路、拓寬前進道路,惠陽正奔向統籌產城村人融合發展,秀美鄉村和現代城市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的未來。(記者 林春宏 通訊員 陳丹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