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春節前的A股是價值藍籌股的天下,春節后就成了題材股的舞臺。盡管市場整體縮量震蕩,ChatGPT、鈣鈦礦電池、一體化壓鑄等一眾概念股卻受到資金熱捧,接連漲停。
這背后的推動力,是相關科技領域的重大新突破,也是高層會議一直強調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供應鏈安全”。這不,近幾年的熱門景氣賽道——新能源汽車,也迎來了一個超預期事件,固態電池有望批量生產并投入應用。
【資料圖】
贛鋒鋰業旗下贛鋒鋰電宣布,稱其搭載三元固液混合鋰離子電池的純電動SUV賽力斯-SERES-5,將于今年上市,預計在2月13日亮相比利時布魯塞爾車展。截至1月份,賽力斯SERES5已獲得訂單2萬臺。
同時,重慶贛鋒20GWh新型鋰電池科技產業園項目正在建設中,規劃建成國內最大的固態電池生產基地。
消息公布次日,贛鋒鋰業A股港股股價均逆市大漲。此前發布的年報業績預告顯示,贛鋒鋰業全年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244.27%-320.78%,主要受益于“鋰鹽產品銷售價格較大幅度上漲,以及鋰電池的銷量明顯提升”。(不作為個股推薦)
無獨有偶,新能源汽車行業固態電池的捷報頻傳。
日產汽車近日再一次明確,在 2028 年開始批量生產固態電池;國內方面,衛藍360wh產品有望2023年上半年裝車蔚來汽車,循環>800次;清陶260-300Wh電池解決方案,有望今年二季度實現量產;國軒高科表示半固態電池匹配客戶需求,預計2023年批量交付;金龍羽表示公司固態電池項目研發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行業一系列動靜表明,固態電池有望提前“上車”并“擴產”,其產業化速度可謂大大超出市場預期。
為什么說固態電池是新能源汽車電池領域的重要突破?固態電池量產對于新能源電動汽車行業意味著什么?我們今天就來說說。
01 電池——新能源車行業的大難題!
目前,市面上的新能源汽車使用的主流電池是液態鋰電子電池。
這類電池是使用二氧化錳為正極材料、金屬鋰或其合金金屬為負極材料、使用非水電解質溶液的電池,我們日常使用的手機、相機、筆記本電腦這些電子設備里,都是類似的鋰電池。但液態鋰電子電池的原材料安全性不夠,怕高溫、怕過充、怕過放,還很怕碰撞,成本高,也很難回收。
這樣的電池,對于電池制造企業比如寧德時代來說,上游原材料價格畸高,下游鋰電池供不應求;對于新能源車企來說,電池采購成本高,嚴重壓縮利潤;對于新能源車主來說,充電時間長、續航里程短,極端天氣體驗尤其不好,也讓很多傳統車主望而卻步。
前兩年新能源汽車急速發展,鋰價大漲
“目前動力電池成本占汽車總成本的60%,我們現在不是在給寧德時代打工嗎?”這是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在2022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的一段公開發言。可見對于新能源車企來說,電池有多頭疼。
在這樣的背景下,承載著行業對電池的性能改善、成本降低諸多期待的固態電池,應運而生。
02 固態電池——解決鋰電子電池的痛點
相比鋰離子電池來說,固態電池用固體電解質替代了電解液及隔膜,在性能體驗方面,解決了很多痛點。
1)能量密度大,續航時間更長
液態鋰電池能量密度上限區間為300-350Wh/kg,而固態電池能量密度則有望達到500Wh/kg。這不僅意味著充電速度更快,在同樣的體積空間里,可以裝進去接近兩倍能量的電池,從而帶來翻倍的續航里程。對經常跑長途的車主來說是福音。
2)駕駛更安全,車身更輕便
固態電池里沒有液體電解質,更安全。即使被破壞,也不容易引發危險,少了保護裝置,汽車空間能更高效地利用。電動車可以輕量級上陣,也可以搭載更多電池,續航時間更長,總之,電池靈活性大大增加,車主選擇更多。
3)更適應極端天氣,壽命更長
液體電解質在低溫下容易黏稠,影響離子傳導。導致目前的電動車冬天性能就比較差,而固態電解質低溫和高溫性能都比較優秀。這也意味著電池使用的壽命更長,回收周期大大拉長。
圖表:液態鋰電子電池VS固態電池的結構和性能對比
這么理想的電池,此前沒有成功落地的原因是什么呢?
這是一個技術攻堅和降本量產難度兼而有之的挑戰。比如固態電解質的離子電導率遠低于液態電解質,這使得電池內阻明顯增大、電池循環性變差、倍率性能變差等,需要在電極、電解質、界面工程及封裝等方面進行突破。
但巨大的甜頭吸引眾多參與者,各國政府、車企、電池企業、投資機構、科研機構等在資本、技術、人才三方面進行博弈,也加速了固態電池產業技術的革新,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贛鋒鋰業等在內的中國國內行業龍頭注冊專利數不斷攀升。
而此次驚艷四座的贛鋒鋰業,其技術路線以氧化物固體電解質為主,主要聚焦于提升電池性能、安全性及便于工業化生產。
圖表:液態-半固態-準固態-全固態電池技術發展路徑
隨著全新一代固態電池的技術突破,降本和量產仍有空間,我國新能源產業全球優勢地位再鞏固,相關掌握核心技術和率先投入量產的企業也有望迎來第二成長曲線,強者恒強,集中度進一步提升;也助力國內新能源汽車整個行業突破滲透率增長瓶頸。
據乘聯會2月8日最新發布2023年1月全國乘用車市場分析報告,1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到33.2萬輛,同比下降6.3%,環比下降48.3%,滲透率為25.7%。
這或受到補貼退坡、車企提前促銷等邊際因素影響,也與特斯拉的主動降價有一定關聯。
有機構樂觀預計,全固態電池有望在5-10年實現明顯降本,產業化逐步落地。到2030年,我國固態電池市場空間或將達到200億元,較2022年實現30倍增長。
03 新能源汽車主題機會值得留意
11月至今,A股港股本輪反彈啟動以來,新能源汽車部分龍頭股漲幅并不大,機構加倉力度也有限,投資者可在低位予以關注。在關鍵技術突破、投資情緒提振、年報業績預喜、機構調研等催化因素下,行業龍頭的估值、業績有望迎來戴維斯雙擊,相關指數主題機會值得布局。
風險提示:新車上市進程不及預期,銷量增速不及預期,原材料上漲過快削弱企業盈利。以上不作為個股推薦,不作為投資依據。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白話“新”詞》欄目持續關注,歡迎關注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