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前,不少企業發布了2022年年度的業績預告,符合條件的企業一般是凈利潤虧損、扭虧為盈或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上升或者下降50%以上等特殊情況。
對于醫療研發外包企業(CXO)康龍化成來說,其凈利潤雖然沒有以上特殊情況,但卻出現了明顯反轉。2021年,其凈利潤同比增速為41.68%,而2022年,其凈利潤同比增速則出現了下滑,預計比2021年同期增長:﹣21%–﹣13%。
我不禁在想,明明營業收入仍然是增長的,為何凈利潤卻下滑那么多?
(相關資料圖)
盡管2022年前三季度康龍化成的業績已經出現端倪,現在業績預告后其股價仍然暴跌,其底部會在哪里?
今天我們就結合康龍化成的表現一起來看看CXO產業的發展現狀。
一、先來看業績問題:三項業務毛利率下降是關鍵
在營業收入快速增長的背景下,凈利潤卻出現下滑,無疑是企業的盈利能力出現了問題,首當其沖就是產品或服務盈利能力——毛利率出現了下滑。
分拆康龍化成的四大業務來看(以2022年半年報為主要分析依據),除了實驗室服務,其他三項業務,包括CMC(小分子CDMO)服務、臨床研究服務、大分子和細胞與基因治療服務的毛利率均是減小的。
(康龍化成2022年半年報數據)
其中,CMC服務業務規模較大,年收入預計達到約20億元了,但毛利率水平仍然不穩定或不高;
臨床研究服務以及大分子、細胞與基因治療服務均屬于新業務,目前規模較小,正處于前期投入階段。
所以對于上述業務的盈利能力問題,我們要落腳到每塊業務,看其增長的潛力。
二、作為行業老二,康龍化成的發展確定性如何?
過去,康龍化成的營收規模在醫療研發外包行業一直排名第二,但2022年卻因為凱萊英獲得新冠藥研發生產訂單幾乎被擠下去了。
在此背景下,康龍化成比上——藥明康德,收入規模差了一大截,比下——凱萊英,盈利能力差了一大截。
不得不說,康龍化成現在的局面均可以歸結為獲取的優質訂單不足,那么這到底是產能問題?還是競爭力問題?
首先,從CMC(小分子CDMO)業務增長來看,康龍化成仍在擴張,產能問題似乎很好解決。
(資料來源于康龍化成2022年半年報)
那么重點還是競爭力的問題。醫療研發外包企業需要為客戶提供優質的服務,才有可能獲得源源不斷的訂單,這考驗企業的研究生產能力甚至降本能力,但歸根到底是技術實力。
目前來看,CMC收入中約76%來源于藥物發現服務(實驗室服務)的現有客戶,所以對于CMC業務來說,其未來發展很大程度上要看藥物發現服務的競爭力。而關于實驗室服務核心競爭力的問題,康龍化成的年報其實沒有披露太多。
但由北美客戶收入占比達到73.91%、生物科學服務占比達到47.51%等數據,我認為康龍化成有一定的實力,但基于國內生產要素成本低產生的成本優勢或是主要競爭力。
康龍化成的業務發展較為依賴收購,而且企業整體研發費用實際并不高,導致企業面臨較弱的核心競爭力。
除此之外,企業拓展的兩塊新業務,其中臨床研究服務由前兩大業務衍生出來,其情況和CMC業務有很大相似之處,未來雖然或能隨企業發展實現盈利能力的改善,但我認為此業務的競爭力也有待考量;
大分子和細胞與基因治療服務則規模尚小,未來發展同樣有待觀察,尤其是參考藥明康德,與細胞與基因治療相關的服務盈利性可能要弱于其他服務業務。
三、總結一下
總的來看,經過對康龍化成各業務發展的分析,我認為企業依賴低成本優勢、實驗室服務積累的客戶優勢,目前仍然處于快速增長階段,但因為核心競爭力目前尚有不足,盈利能力出現了一定問題。
但事實上,盈利能力有望隨企業發展得到改善(規模效應提升),而且2022年其凈利潤下滑還有一些短期/不可控因素我沒有提到,包括四季度的疫情、股權激勵成本增加、聯營公司投資收益下降以及非經常性損益影響,所以在基于對康龍化成中長期成長性認可的基礎上,我認為其業績或將逐步恢復;
同時基于對其技術實力的考慮,其收入增長我們還需要持續跟蹤。
因為較高的成長性,康龍化成有著較高的估值,所以企業股價目前受到2022年業績的擾動,但隨著業績的釋放(2023年Q1或將是拐點),康龍化成估值或將趨于合理甚至低估。
最后,在此聲明:以上分析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具體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