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7日晚,上海昊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昊海生科”,證券代碼:(688366、06826)發布2022年度業績快報公告:2022年營業收入21.32億元,同比增長20.65%;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8億元,同比減少48.76%;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1.59億元,同比減少51.65%。
昊海生科對此解釋稱,營收增長主要是并表所致。
(相關資料圖)
2022年1月,廈門南鵬光學有限公司納入昊海生科合并范圍,2022年內角膜塑形鏡及其配套產品收入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另外,歐華美科(天津)醫學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9月納入昊海生科合并范圍,2022年內合并了歐華美科全年的收入,而2021年度僅合并歐華美科4個月的收入。上述因素疊加影響,昊海生科2022年的總體營業收入較上年度增長20.65%。
對于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大幅下降,昊海生科認為主要是多項因素疊加所致:
1、由于3月至5月上海地區新冠疫情因素,本公司及位于上海地區的3家主要生產型子公司的生產和銷售受到重大影響,由此帶來的停工損失約3735萬元。
2、由于本集團下屬美國子公司Aaren Scientific Inc. (以下簡稱“Aaren”)與原國內獨家經銷商珠海市祥樂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珠海祥樂”)的經銷協議終止,Aaren 生產的愛銳品牌人工晶狀體產品在國內的銷售渠道面臨重新整合,在整合完畢前,工廠啟動階段性停產縮減開支計劃,2022年內產生經營性虧損1912萬元,同時,公司管理層認為Aaren業務出現減值跡象,并進行了減值測試。根據減值測試結果,對Aaren業務的商譽、無形資產及其他長期資產等共計提資產減值損失約4607萬元。
3、因實施股權激勵計劃,本公司及子公司歐華美科總計確認股份支付費用約3023萬元,而2021年同期不存在該項費用。
4、2021年度本集團合計收到“深梧1號”投資產品分紅約5622萬元,而2022年內未有收到并確認類似分紅收益。
Aaren是昊海生科在2016年11月通過新設子公司Aaren Lab收購的公司,收購價為1300萬元。而Aaren在國內唯一的代理商是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冠昊生物”,證券代碼:300238)2016年收購的子公司珠海市祥樂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獨家經銷協議原到期日為2023年12月31。據冠昊生物公告稱,昊海生科單方面原因提出提前終止該協議,具體什么原因并未公布,但對其影響較大。
冠昊生物2023年1月17日晚發布的《2022年年度業績預告》顯示,公司收購的珠海祥樂與Aaren 簽訂的國內獨家經銷商的經銷協議提前終止。受此影響,珠海祥樂2022年收入較上年同期降幅超過70%。根據《企業會計準則》和公司會計政策的相關規定,公司對因并購珠海祥樂股權形成的商譽進行了減值測試,對珠海祥樂的商譽全額計提資產減值損失,金額為21432.95萬元。對珠海祥樂的庫存商品進行了跌價測算,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約7000萬元。
據了解,冠昊生物收購珠海祥樂的6年時間中,眼科板塊一度舉足輕重。2017年人工晶體營收2.44億元,營收占比高達54%,毛利率也超過70%。隨著國內人工晶體進入全面集采,冠昊生物人工晶體業務從營收到毛利率在持續下滑。其營收占比在2021年已降至約21%,仍貢獻了約38%的凈利潤。2021年,冠昊生物眼科板塊實現營業收入1.05億元,凈利潤2782.87萬元。
在2021年年報中,冠昊生物表示,“在各省區級聯合集采招標中,祥樂愛銳系列人工晶體產品定位清晰,價格合理,在幾乎所有聯合集采招標中多個產品中標,大幅提高了市場占有率。”
代理協議終止不僅影響了冠昊生物的業績,還直接使冠昊生物主營業務由五大板塊減至四大板塊。
冠昊生物原本有五大板塊業務,分別為生物材料板塊、眼科板塊、細胞板塊、藥業板塊和科技孵化板塊。但在2022年的中報中,眼科板塊業務已消失。
本來合同沒有到期,也沒有找到新的代理商,而且原代理商珠海祥樂也銷售的好好的,甚者還可以盈利,但不知為何昊海生科竟然主動提前終止合同,造成Aaren生產縮減,導致直接虧損1912萬元。
在昊海生科發展的過程中,并購無疑是其不斷發展壯大的法寶,但同樣并購也對其造成了巨大的包袱。
截止2022年第三季度末,昊海生科的商譽為4.1億元,而2023年2月8日晚收購深圳市新產業眼科新技術有限公司20%的股權,或將再為昊海生科增加1.3億多元的商譽,這無形中又為昊海生科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在過去幾年中,昊海生科并購的珠海艾格、Contamac集團、China Oceanj集團、杭州愛晶倫實際業績均未實現業績預測,留給昊海生科的卻是高估的商譽減值風險。
昊海生科目前的經營,似乎進入了一個并購之后,并購項目為其公司短期業績帶來大幅增長,對賭期滿(快滿)凈利潤大幅下滑增加公司商譽減值風險的怪圈。昊海生科在原有業務沒有實現穩定發展的情況下,為了市值管理,只能不斷尋找新的標的繼續并購,從一個“陷阱”跳進另一個“陷阱”。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短期似乎還沒有完美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