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卡拉自曝“跳碼”,實屬業內罕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4月18日晚間,拉卡拉(SZ:300773)發布的一則關于重大事項的提示性公告顯示,“公司在收單業務中存在部分標準類商戶交易使用優惠類商戶交易費率上送清算網絡,公司已按照相關協議將涉及資金退還至待處理賬戶。本次重大事項以及后續影響尚存在不確定性,敬請廣大投資者注意投資風險、謹慎決策。”
資料來源:拉卡拉。
文中的“在收單業務中存在部分標準類商戶交易使用優惠類商戶交易費率上送清算網絡”即是支付行業常常談及的“跳碼”行為,而所謂“跳碼”,就是指用戶在真實場景下刷卡消費后,賬單顯示消費場景在另一處,判斷“跳碼”也很簡單,可以根據POS機消費單據上商戶識別碼、銀行卡消費賬單等進行查看。
上述公告一出,便引起軒然大波,反映在資本市場上,投資者“用腳投票”,4月19日拉卡拉股價直線跳水,盤中跌幅一度接近17%,日內收跌13%,總市值“蒸發”20億元。隨著事情的持續發酵,拉卡拉股價也跟著持續暴跌,截至4月23日股價報收15.37元,短短3個交易日總市值縮水近40億元。
資料來源:Wind。
“屋漏偏逢連夜雨”,除了披露違規事項引發的股價暴跌外,拉卡拉預計2022年將上交了一份令人失望的答卷,歸母凈利潤同比將下降超六成。
當然,這些都只是拉卡拉光鮮亮麗背后“藏污納垢”的冰山一角,吃罰單、被投訴更是“家常便飯”。
身為“A股支付第一股”,拉卡拉怎會淪為這般田地?
一、自曝“跳碼”,知法犯法?
據公開資料顯示,拉卡拉成立于2005年,2011年便獲得首批中國人民銀行頒發的《支付業務許可證》,2019年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為A股第三方支付市場中“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2020年公司戰略中加入數字人民幣,成為最早首批與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的兩家支付機構之一,真正進入了數字人民幣核心試驗領域,2021年深化七城市云超門店數字化經營平臺試點,做好全國推廣復制的準備,同時把握區塊鏈產業機遇,2022年繼續深化南京、鄭州、合肥、福州、成都、長沙、石家莊七城市云超門店數字化經營平臺的業務試點。
目前拉卡拉已覆蓋全國的機構網絡、龐大的商戶規模、以及豐富的交易場景,通過戰略布局、產品創新和技術研發,完成了“超越支付”的戰略規劃,正式進入戰略4.0階段,從一家支付公司升級為綜合性企業服務公司,形成了支付科技、金融科技、電商科技和信息科技四大業務板塊,全維度為中小微商戶提供線上與線下服務。
雖然“跳碼”一直是行業頑疾,但像拉卡拉這樣自曝“跳碼”的現象實屬比較罕見。
談及“跳碼”,就不得不提“96費改”。
2016年國家發改委和央行發布了《關于完善銀行卡刷卡手續費定價機制的通知》,對銀行卡刷卡手續費定價機制進行了調整,因于當年9月6日正式實施而被業內稱為“96費改”。因為商戶享受了銀行、清算機構和支付機構共同提供的銀行卡收單服務,因此需要將日常“流水”金額的一定比例以服務費的形式繳納,目前標準類商戶、優惠類商戶以及減免公益類商戶對應的刷卡手續費率分別為0.6%、0.38%以及0。
但總有不法機構喜歡鉆法律的空子。正是由于差異化費率的存在,讓一些支付機構動起了“歪腦筋”,試圖利用“96費改”后對民生類和公益類商戶的優惠政策,再加上自身系統技術變造等手段,將標準類商戶“捏造”為民生或者公益類商戶,以獲取更多的利潤。
值得一提的是,“跳碼”在支付收單領域可以說是“屢見不鮮”,甚至可以說是“心知肚明”,支付機構操作的空間重在把控該類交易的比例,以使風險控制在一定范圍內。
簡單來說,“跳碼”問題的產生就是支付機構的知法犯法,不同于沒有制造“跳碼”交易權限的代理商,只有支付機構才能通過技術實現。
二、盈利能力明顯下滑,2022年“腰斬”
或許拉卡拉試圖通過“跳碼”來獲取更多的利潤,來填補業績“窟窿”。
1月31日,拉卡拉發布的2022年業績預告稱,全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預計在3億元至4億元之間,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72.29%-63.05%;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在2.24億元至3.24億元之間,同比下滑75.51%-64.58%。
資料來源:拉卡拉2022年業績預告。
對此,拉卡拉將業績大幅下滑原因歸為三點:
首先,面臨自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最大的經營壓力,支付業務和科技服務的收入均有所下降,相比2021年,公司活躍商戶減少,支付交易規模下降,支付業務收入減少;在支付業務收入下降的情況下,公司繼續保持對渠道的扶持讓利政策,專業化服務費維持在較高水平,導致支付業務毛利率下降。受銀行向商戶新增貸款規模減少影響,金融科技業務拖累了商戶科技服務,致使科技服務收入下降。
其次,長期股權投資項下的參投上市公司,預告2022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虧損18億元至22億元,權益法下預計公司將確認投資損失1-1.3億元。
最后,預計非經常性損益對凈利潤的影響金額約為0.76億元,而上年同期為1.67億元。
若將時間進一步拉長,拉卡拉歸母凈利潤雖保持增長,但增速放緩。在主動調整和優化商戶與收入結構的2019年,拉卡拉毛利率水提升的同時銷售費用大幅度減少,帶動盈利能力保持大幅增長,但2020年以來,在疫情大環境下,拉卡拉響應國家關于金融機構減費讓利、惠企利民的政策,向小微商戶和渠道讓利、以及終端大量投放后折舊增加,導致盈利能力明顯下滑。
此外,拉卡拉更是頻繁被投訴。根據黑貓投訴[投訴入口]平臺顯示,目前拉卡拉存在近5萬條投訴記錄,其中亂收押金、胡亂收費等成為重災區。
資料來源:黑貓投訴平臺。
三、續牌愈發嚴格,支付行業加速“洗牌”
隨著拉卡拉自曝“跳碼”,支付行業也再次被打到聚光燈下。
因“跳碼”問題,前有用戶、支付機構與發卡銀行對簿公堂,后有支付機構被銀行索賠近千萬,“跳碼”問題愈演愈烈。
無獨有偶,就在拉卡拉發布“跳碼”問題的二天后,另一家上市公司翠微股份(603123.SH)也發布公告指出,控股子公司北京海科融通支付服務有限公司在收單業務中存在部分標準類商戶交易使用優惠類商戶交易費率上送清算網絡的情形,海科融通需按照相關協議分批次將涉及資金退還至待處理賬戶。
資料來源:翠微股份官網。
與拉卡拉同病相憐的是,翠微股份同樣預計2022年業績下滑,預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000萬元到8500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將減少8032萬元到1.15億元,同比下降49%到70%;預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1000萬元到4000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6919萬元到9919萬元,同比下降63%到91%。
事實上,“跳碼”一直是央行高度關注的問題,并多次加強監管。
2015年以來,央行就停發了支付牌照,并對已持有牌照的非銀行支付機構進行嚴格管控;2021年10月央行發布的《關于加強支付受理終端及相關業務管理的通知》即針對的此類行業頑疾有所規定;今年初,央行再次發布的《支付業務許可證》續展公示信息顯示,包括拉卡拉在內的12家支付機構得以續展,2家被中止,4家不再續展。
可以清楚地是,支付行業續牌愈發嚴格,支付業務許可證的價值在行業“洗牌”中不斷凸顯,競爭力偏弱的機構將加速退出。
除了自曝“跳碼”,拉卡拉還頻頻踩法律紅線,5年更是被罰9次。
就拿2021年12月來說,拉卡拉曾因“七宗罪”被央行營業管理部公示沒收違法所得9.4萬元,罰款350萬元,合計罰款359.42萬元。
另外,拉卡拉還多次收關注函。
資料來源:Wind。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拉卡拉的腦筋還是得放在正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