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一條消息引得行業關注:三星生物將長期“包圓”輝瑞公司生物類似藥的生產工作,涉及腫瘤學、炎癥和免疫學領域產品,合作總金額達4.11億美元,合人民幣近28.77億元。
輝瑞挺有意思的。2021年3月,輝瑞把自己在杭州投資3.5億美元建好的生物類似藥CDMO基地賣給了藥明生物。兩年后,隨手把活交給了三星生物來做。里外里,輝瑞可能還掙了點錢。
最尷尬的是藥明生物。新冠疫情這幾年,藥明生物一直在提升生產能力,可是在與亞洲同行的競爭中,總是差那么一點意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亞洲的生物醫藥CDMO企業中,三星生物和藥明生物的實力最為全球市場所認可。兩家公司成立時間相仿,且均是從已成熟的企業中分拆出來:
三星生物來自韓國最大的財團三星集團;藥明生物拆分自藥明康德。在各類CDMO的國際排名中,藥明系作為整體一直排位于三星之前。就2022年業績來看,藥明生物營收略低于三星生物,但兩者并未拉開斷層式差距。
這一次輝瑞沒有選擇藥明生物,而選擇了三星生物,業務實力可能并非主要考慮的因素,分明還有特殊的含義。
2022年初,藥明生物旗下位于無錫、上海的兩家子公司被列入美國商務部“未經核實名單”。該兩家自美國購入的“生物反應器硬件和少數過濾器”系受美國《出口管理條例》管制的產品。
中國并不只有芯片被美國人卡脖子。生物制藥的反應罐是不銹鋼的,看似不難做,可真的細追究起來,還是要從美國買,按規定每年要讓美國人來檢查。不過新冠疫情期間,美國的審查官員入境要隔離15天,沒人愿意來出差,定期接受檢查這塊就被擱置了。
這件事情看似不大,而且藥明生物很快就把美國審查人員請來了。不過,放在大國博弈的大背景下,這件事情就可能是全球生物醫藥CRO布局變化的“發令槍”。
自2018年3月,美國政府宣布對鋼鐵和鋁制品征收進口關稅起,中美之間便開啟了沒有硝煙的貿易戰。而后發生新冠疫情,全球交流被阻斷,這些都沒能阻攔中國CRO企業的快速擴張。
不過,國內CRO行業所使用的不少設備設施都來自于國外,而且,國內CRO企業的營收主要都來自國外,尤其是歐美地區訂單。從幾家國內知名CDMO企業2022年業績來看,國內營收在全年營收的占比普遍低于20%。
如今,情況發生著微妙的改變。2022年,藥明生物營收152.7億元,同比增長48.4%,是過去幾年增速較低的了。藥明生物給摩根士丹利的業績預期,2023年-2025年的收入年均復合增長率降到為30%,營收增勢的放緩已在預判中,而且可能不是行業整體的原因。
資本已經開始對CRO行業產生了預期變化。今年上半年,眾多CRO企業發布2022年報和2023年業績預期,普遍依然非常不錯,但仍遭市場“拋棄”的現象。在大環境不明朗的情況下,資本從規避風險的角度,正逐步放棄這塊“好生意”。
CRO企業自己也感受到了國際市場態度的變化。藥明生物在加快全球布局。截至2022年末,藥明生物布局在國內外的原液產能共計達26.2萬升,預計到2026年,公司的產能達到58萬升,這些新增產能里目之可及的多布局在國外:
預計投資14億美元在新加坡建廠,新增12萬升的生物制劑產能;其位于美國馬薩諸塞州的2.4萬升產能預計2024年投入運營;近期,藥明生物剛剛宣布要擴大德國生產基地產能,將該基地的原液總產能從1.2萬升提升至2.4萬升……
總體上,藥明生物國內基地的總量占據多數,但可以看出對國外基地投入的精力越來越多。相較而言,三星生物也在擴產的,可它的擴產范圍基本在韓國境內,比藥明要省心不少。
兩家國際知名CDMO企業在業務上的“安全感”差異,可見一斑。
在生物制藥領域,歐美企業始終會是行業更有話語權的一方,它們的選擇會對全球創新藥產業格居產生重大影響。國內創新藥領域從業者應對這類新動向保持關注。
撰稿|煙酰胺
編輯|江蕓 賈亭
運營 | 何安盈
圖源|視覺中國
#創新藥##美國##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