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長江商報記者 江楚雅
全國冷凍烘焙行業龍頭立高食品,遭股東清倉式減持。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立高食品(300973.SZ)發布公告稱,公司股東趙鍵減持計劃實施完畢,期間減持公司股份169.34萬股,減持股份占公司總股份為1%。
據巨潮資訊網數據顯示,2022年4月27日開始,截至今年6月8日,趙鍵先后22次減持,累計減持1693.38萬股,套現11.85億元,目前已經拋售其所持有的立高食品股份超98%。
“清倉式減持”背后,是立高食品上市次年業績變臉,2022年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49.22%。這是立高食品自2017年公開披露經營業績數據以來,首次出現年度凈利下降。
業績增收不增利,立高食品仍然積極募資擴產,近三個月已投數十億元擴產能,并引發業內關于產能過剩的擔憂。
遭股東清倉式減持
2021年4月,立高食品在創業板上市,上市后,趙鍵持有公司1717.41萬股份,持股比例為10.14%,是公司的第三大股東。自鎖定期滿12個月后(即2022年4月15日),趙鍵便開始減持套現。
近日,立高食品披露《關于股東減持計劃實施完成的公告》,稱股東趙鍵此前的減持計劃,即以大宗交易方式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169.34萬股(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1%),截至6月7日,已實施完畢。公告顯示,在該減持計劃中,趙鍵已實際減持169.34萬股,減持均價為68.43元,累計套現約1.16億元。
據巨潮資訊網數據顯示,2022年4月27日開始,截至今年6月8日,趙鍵先后22次減持,累計減持1693.38萬股,套現11.85億元,目前已經拋售其所持有的立高食品股份超98%。
除趙鍵外,公司股東張新光也對立高食品進行減持,張新光持有公司742.95萬股股票,持股比例為4.39%。歷經多輪減持后,截至5月23日,張新光持股比例已下降至3.65%,累計減持金額超6000萬元。
“清倉式減持”背后,是立高食品業績承壓。
作為“中國冷凍烘焙食品第一股”,立高食品上市前業績均保持穩定增長,2021年上市當年實現營收28.17億元,首度突破20億元,同比增長55.66%;歸母凈利潤為2.83億元,同比增長21.98%。
但到2022年,受原料價格變動的影響,立高食品出現增收不增利,實現營收29.11億元,同比增加3.32%;歸母凈利潤為1.44億元,同比下降49.22%;歸母扣非凈利潤同比下滑46.78%,錄得1.43億元。這是立高食品自2017年公開披露經營業績數據以來,首次出現年度凈利下降。
此外,公司毛利率連續四年下滑,2019年至2022年,公司毛利率分別為41.27%、38.27%、34.9%、31.77%。
四成產能閑置仍積極擴產
原料漲價、增長停滯,但立高食品仍看好消費市場,積極募資擴產能。
3月6日,立高食品向不特定對象發行可轉債擬募集資金9.5億元,用于建設“立高食品總部基地建設項目(第一期)”和補充流動資金,該項目建成后將增加10.66萬噸冷凍烘焙食品產能。
長江商報記者注意到,目前公司產能總計10.92萬噸,新增產能是現有產能的97.63%。
4月10日,立高食品發布公告稱,擬由子公司廣州奧昆食品有限公司在廣州市南沙區投資建設冷凍烘焙食品生產線和中央工廠冷鏈物流中心,并設立奧昆食品全球研發中心及實驗室,打造奧昆食品總部及生產基地,項目投資總額預計為6.1億元。
事實上,早在2020年10月,立高食品的董事會、臨時股東大會就審議通過了投資建設南沙生產及研發基地項目的議案。上述項目從籌劃至今或已長達三年。
業內認為,在成本上漲,消費下行的境況下,立高食品加速擴產或將面臨產能閑置。2021年前,立高食品冷凍烘焙產品產能利用率在80%以上,而2022年前三季降至不足63%,有近四成產能處在閑置狀態。
冷凍烘焙食品是立高食品的核心收入來源,占營收60%左右。此外占比40%左右的烘焙食品原材料中的奶油產品產能利用率下降至78%,醬料產能利用率則降至52%。
此外,作為食品企業,食安問題是企業立身的根本,立高食品近年卻多次被曝產品質檢不達標。
2017年7月,“新仙尼”芒果果餡(果醬)被檢出二氧化硫,遭浦東新區市場監管局公示,而該產品的生產廠商正是立高食品;2018年立高品牌下又有兩批次植脂奶油產品被檢出酸價(以脂肪計)超標;2019年1月,佛山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公布的食品抽檢結果顯示,立高食品佛山分公司生產的規格為1.6kg/罐的立高牌香橙纖果泥(果醬)不合格。
除了產品本身出問題,立高食品因環保意識不足,在食品制造中生產的廢氣廢水對環境造成影響,被環保部門處罰。據公司披露,由于環保意識不足存在3次環境違法違規情況。以及內控管理不足,改變進口設備用途被海關部門重罰10.60萬元。
立高食品亦在招股書披露,公司雖建立了嚴格的食品安全控制體系,但由于生產經營環節眾多,運輸和倉儲存在利用第三方冷鏈物流和倉儲服務的情況,一旦公司及客戶有所疏忽,食品安全問題依舊可能發生,引發媒體關注,對公司品牌及相關產品銷售造成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