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王”跌落神壇。
1
跌停
(相關資料圖)
7月5日,絕味食品開盤后不久便閃崩跌停,市值一日蒸發24億。
截至7月7日收盤,絕味食品的股價是33.82元/股,總市值213.48億。自2023年初以來,絕味食品跌幅為44%。如果把時間再拉長一點,和前幾年的高點相比,絕味食品的股價已經跌去——近70%。
從消息面來看,絕味食品此番跌停,源于機構資金的出逃——龍虎榜賣出前五合計拋售2.81億元,占到當天成交額的近三成。
就在幾天前,絕味食品發布了一份《股份解禁公告》稱,公司在2022年12月完成了一項定增計劃,所涉2260.80萬股將在7月7日獲得解禁。
認購名單中,瑞銀、摩根大通、財通基金、南方基金等15家機構在列。有意思的是,如果按照7月5日跌停后的股價計算,這15家機構的持股已經浮虧35%。
看來,就算是大機構,也躲不過被“深套”的命運。
2
失速
解禁風波之外,絕味食品大跌的原因,還在更深處。
2022年,絕味食品交出了一份“上市以來最差成績單”。
財報顯示,2022年,絕味食品實現營業收入66.23億元,同比增長1.13%。如果只看營收,似乎也還好。但問題出在凈利潤,2022年絕味食品凈利潤約為1.94億元——同比下滑79.95%。
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33億元,同比下滑76.29%。
暴跌的不止凈利潤,還有毛利率。財報顯示,2022年絕味食品毛利率為25.57%,同比下降6.11個百分點;凈利率為2.93%,同比下降11.84個百分點。
▲圖源:尺度財經
過往數據顯示,2013-2019年,絕味食品的凈利潤增長比例一直不低于20%,甚至一度達到30%以上。
面對業績的滑坡,絕味食品給出的理由是——疫情影響,銷售費用增加,原材料成本上漲。
疫情原因不用多說,原材料漲價也夠嗆。數據顯示,原材料采購占鹵制品公司約80%的營業成本。但有意思的是,即便如此,絕味食品還在增加自己的門店數量。
財報顯示,截至報告期末,絕味食品在中國大陸地區門店總數為15076家(不含港澳臺及海外市場)——全年凈增長1362家。
這就奇怪了,明明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為何絕味食品還要不斷擴張?
3
加盟
往前看,為了快速在規模上超越對手,絕味鴨脖放開加盟,采用了一套“極限擴張,飽和開店”的打法。
2005年,絕味在湖南開出第一家門店。當年年底,門店數躍升至61家。2012年,為團結日漸增多的加盟商,絕味又成立了一個“加盟委員會”,在全國劃出上百個戰區,讓加盟商們當戰區委員,最高級的加盟商委員可以參與討論公司核心議題,最下沉的加盟商委員有權管理戰區內門店。
2017年3月,絕味食品在上交所掛牌上市,晚于2012年掛牌深交所中小板的煌上煌,以及2016年赴港上市的周黑鴨。但上市當年,絕味食品營收直接趕超倆對手。
到了2020年,絕味食品憑借52.76億元的年營收,超過周黑鴨、煌上煌兩家之和,公司市值也一度接近600億元,超另兩家之和。
而今,據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末,絕味已經在全國范圍內開出了15076家門店,比周黑鴨和煌上煌的門店總和,還要多出一倍多。
同年,由上萬名加盟商貢獻的“鹵制食品銷售”和“加盟商管理”兩項費用,占到了絕味當年營收的86.4%。憑此絕味食品2022年的營收規模是周黑鴨和煌上煌之和的1.54倍,高達66.23億元。
除了加盟,投資也成了絕味的不二之選。
4
投資
從2013年起,還在極力團結加盟商的絕味,就騰出一部分精力,放在了投資上。當年,絕味食品向產業鏈上游發展,入股了大型養鴨企業,以保障原料供應。次年,網聚資本成立,充當起絕味食品“布局餐飲產業鏈”的排頭兵。
2017年沖上資本市場后,絕味食品緊跟著調快了投資步伐,聯合餓了么、番茄資本、洽洽食品等成立多個投資基金。
縱觀絕味食品的投資版圖,不難拎出兩大邏輯。其一,以天使、Pre-A和A輪投資為主。
曾任網聚資本副總裁的李喬就表示,如果把市面上的連鎖企業歸為0-1、1-10、10-100三個階段,三者分別對應打磨產品、加速快跑和構建生態,網聚資本傾向于給企業賦能,充當加速器。
怎么個賦能法呢?像是共享采購、生產、倉儲、配送這些只是基礎,類似于如何做數字化改造、怎么優化單店模型,絕味也會傾囊相助。
據了解,以前廖記棒棒雞主要在商場里開店,成本高,絕味入股后,不僅建議廖記縮減規模,只在商超里保留一個鹵味檔口,還把自家的加盟商資源借給廖記,幫它在社區里開小店。甚至于,絕味每投一家企業,還幫對方建一個內部商學院,像是和府撈面的和府大學、幸福西餅的幸福學院、廖記的廖記管理學院,諸如此類。
其次,從投資重心來看,絕味的投資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涵蓋原材料、中央廚房、冷鏈運輸、連鎖品牌等諸多環節。做肉鴨全產業鏈的“內蒙古塞飛亞農業”,做速凍面米制品的“千味央廚”,做物流的“深圳市餐北斗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都曾是其投資版圖的一隅。
但在投資過60余個餐飲品牌過后,絕味的投資帝國將走向何處,還未可知。但眼下的難題在于,其主業鴨脖也不好賣了。
5
反噬
投資與擴張加盟,一度是絕味食品的利器。
▲絕味食品、周黑鴨、煌上煌門店數量對比,圖源:36氪
加盟店瘋狂增長的同時,絕味食品的隱患也在增多。
早在2017年絕味食品上市的時候,“食品安全風險”就被絕味列入招股書的“第一大風險”。2013年至2016年9月間,其被抽查出存在銷售環境不合格、細菌超標、短斤少兩等問題的次數高達114次。
NCBD發布的《2020中國鹵味熟食差評大數據分析與研究報告》顯示,絕味鴨脖的差評率為8.19%,在所有鹵味品牌中排名第二。
在黑貓投訴[投訴入口]平臺上搜索“絕味鴨脖”關鍵詞,相關的投訴多達752條,投訴內容主要包括食品變質發酸、吃出頭發蒼蠅蟲子等。
從媒體報道的典型案例來看,2020年9月,廣東順德一位消費者在當地一家絕味鴨脖店購買的“招牌風味蝦球”產品中吃出了活蟲。
2020年10月,有消息稱廣東湛江絕味鴨脖玻璃柜驚現大老鼠,搞得絕味食品連忙出來撇清,說出事的門店不是絕味,而是假冒絕味的山寨店。
這也引出另一個問題,加盟店之外,一些三四線城市,打著“絕味鴨脖”旗號的“山寨”可能比“正主”還要多。
如何處理好擴張和安全之間的問題,值得絕味食品深思。還是那句老話——
真正的犯錯只有一種,就是沒有從錯誤中學到任何教訓。
本文由食品觀察家綜合自 AI財經社 及經濟學博士 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