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云南省麗江市玉龍縣九河鄉中和村,一個名為“赤土禾”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正如火如荼地實施著,項目計劃開展整村長期流轉土地2000畝,最終完全打破田埂阻斷,實現連片無埂機械化種植。
前期項目實施到4月中下旬,共推進了540畝高標準田塊落實并按節令種下了秧苗。
(資料圖)
項目規劃、田塊測量、各方協調、會議商議、入戶動員、破埂改造、深耕深挖、土地平整、起壟挖塘、小苗移栽……這無數的工作中,讓農戶同意破埂,無疑是最難的。
“什么?把地全部平整了連成一片?那我豈不是找不到自家的地了!不同意不同意!”
“我家這幾塊地肥料足,以后你們還給我的地肯定沒有我自己的好。不干不干!”
“我種了一輩子地,對它們有感情啊!你讓我以后找不到我的地在哪里,那可不行!”
不同意、不干、不行!農戶們對自家土地的感情,正如那一道道田埂,根深蒂固。
“不行就做工作,做到他們同意為止!”中和村黨支部書記和萬生說。和萬生介紹,當前的中和村是一個老齡化嚴重的村莊,因離麗江城只有不到30分鐘的車程,村里的青壯年大都到城里謀生了,原本3000多人的村莊只留下了不到1000人的孤老幼小人員生活,村民種少量的玉米、水稻,更多的人把土地出租甚至閑置,全村連個像樣的產業都沒有。
而由縣農業農村局、縣煙草公司聯合當地合作社共同推進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落址中和村,在和萬生看來,就是村里難得一遇的促進鄉村振興的機遇,一定要干好。
自此,一支由中和村委會、縣農業農村局、縣煙草公司和當地合作社成員組成的工作隊伍,開啟了為期一個多月的“破埂”動員工作。
各家各戶各有各的顧慮,那就分類施策,一戶一策做好工作。有的農戶怕自己的“好田”在返還后變成“壞田”,縣煙草公司利用遙感測繪技術對當前田地開展測繪留底,制定了返還時可選“原地返還”或“抽簽返還”兩套方案。
有的農戶在田里有魚塘,當地合作社按照市場價賠償了魚苗和魚塘建設費;有的農戶認為自己的田塊肥力好,村里承諾返還田地時給以相應的農家肥補貼;有的農戶擔心拿不到租金,村委會的工作人員自己先墊付了租金……
農戶思想做不通,那就鍥而不舍地反復上門勸說,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一遍一遍地做工作。“老百姓的思想工作,1次不行就做2次,2次不行就做3次,3次不行就做4次、5次、6次,總能打動他。”當地合作社社員和向珍正是憑借這樣的信念動員了一家又一家農戶。
“有一戶農戶,我們連續去了10多次,電話打了10幾個,每次都要談至少半個小時,最后他才松了口。”縣煙草公司的李萬秋說起他這一次的動員工作,感到很不容易。
有的農戶談好了又反悔,工作隊甚至找來了農戶在城里工作的親朋幫忙勸說,而這樣反復上門做工作的場景,一直持續著。
破埂,最難破的是農戶心理的那道“埂”。農戶對土地流轉和破埂工作的不理解,最是難辦。
和萬生在每一次動員中,都要提前想好說什么話。“我們不能停留在以前單打獨斗的農耕年代,要轉變觀念,與時俱進開展現代農業啊。”
“我幫你們算算賬,我們村現在種水稻的一畝收益400元,種玉米的一畝收益600元,把土地流轉出去一畝就有750元,還可以到項目區去做工一天90元,一畝能增收1500元以上。”
“這個項目流轉土地10年,比你一年一年地自己去出租要穩定吧。”“我們把它整合成一塊,可以開展大型機械化作業,可以統一深耕深翻開展土壤保育工作,比現在要省工省力多了。”“土地還是你們的土地,就像你們存進銀行的錢是個數字一樣,這個項目區就像銀行幫你們保管土地一樣,還有利息呢。”
像和萬生這樣,一次次地動員、一次次地幫農戶算賬、一次次地做思想工作,都是工作隊員每天睡前腦子里想了千遍萬遍的話語。
“現在的540畝是我們動員了196戶農戶將原有的900多塊小田整合成了一塊大田,而項目區要流轉的2000畝土地涉及600多戶農戶和3900多塊小田。等這一季之后,讓大家看看農田宜機化作業、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經營帶來的效益有多可觀,讓農戶們自己算算賬,下一步,我們再動員大家破埂可能就容易多了。”和萬生望著高標準農田動說,“我們的下一輩不會再下田勞作了,農業現代化是必由之路。村里可能還有些人不理解為什么要這么做,但必須要為后人考慮,我相信10年、20年以后,他們會理解我的。”(記者 鄭義 通訊員 方亞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