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小企業的“領頭雁”,“專精特新”企業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好,有利于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已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全面注冊制正式實施對“專精特新”企業帶來哪些影響?如何持續提升“專精特新”上市公司的質量?圍繞這些問題,《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張鵬。
政策加碼 擺脫“成長的煩惱”
圖/中經視覺(資料圖片)
《經濟》:去年,《關于知識產權助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發展若干措施》《關于高質量建設區域性股權市場“專精特新”專板的指導意見》等系列文件出臺,您如何解讀上述文件助力“專精特新”企業發展?
張鵬:“專精特新”企業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國家密集出臺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系列文件,這對企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專精特新”企業相對處于企業生命周期的早期,其發展正處于資金和資本投入的密集期,現金流投入較大而回收較少,持續和密集的資本支持是促進“專精特新”企業擺脫“成長的煩惱”和實現成長曲線開啟的關鍵。無論是以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還是建立區域性股權市場,都是從估值和未來發展視角最大程度給予資本支持,本質上都是在充分利用“專精特新”企業長處,規避其短處——不能像成熟企業一樣,通過充足的抵押物方便獲取間接融資。另一方面,“專精特新”企業集中于市場結構底部,主要針對于需求市場的“厚尾”部分,規模小、成長快,這意味著企業面臨的風險大、風險溢價高,亟需專業化、多樣化的資本市場支持。從目前頒布和施行的政策來看,其著力點之一就是依托資本市場建設助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這不僅符合“專精特新”企業成長規律,也促進了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健康發展??傮w而言,國家層面政策的頒布實施以及地方各類配套政策支持為“專精特新”企業健康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其成效相信會隨著企業發展壯大而不斷顯現。
《經濟》:2月17日,證監會發布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相關制度規則,自公布之日起實施。在您看來,這對“專精特新”企業帶來哪些利好?
張鵬:近年來,資本市場服務實體企業發展能力不斷增強,A股市場IPO規模從2018年的103家升至2022年的416家,目前A股上市公司超過5000家,總市值在90萬億元以上。隨著全面實行股票注冊制改革,將企業上市資格由審核制改為注冊制,將企業上市與否交給投資者,極大地提高了中國資本市場的開放性和包容性,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開綠燈、寬放行,提高了IPO進度和效率。應該說,“專精特新”企業價值的根本在于其未來的高成長性,這類企業通常是高科技、研發強度大的前沿行業,其發展與傳統企業和成熟企業歷史成本外推估值具有本質區別,而實行股票全面注冊制改革,恰恰能夠讓投資者通過資本投票方式,將資本流入到適合中國未來創新轉型的廣大中小企業,減少對少數成熟和傳統企業的投入,這正好符合經濟轉型升級之需和企業創造性破壞迭代之需。
《經濟》:您認為,不同的資本市場之間該如何進行聯動,提升資本市場的覆蓋面和精準度?
張鵬:資本市場體系應是一個結構合理、層次分明和功能齊備的服務實體經濟的系統,而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不僅能服務好廣大成熟型和傳統型企業,也能為包括中小企業在內的“專精特新”類企業發展提供支持。因此,應繼續充實和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為不同類型公司轉型發展保駕護航。目前,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成效顯著,框架已經構建,需內容細化才能持續為各類公司轉型發展提供支持。
首先,要繼續充實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內容,將市場建設與各類公司轉型發展無縫對接。一方面,要繼續加大對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北京證券交易所、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等主要板塊的支持,聚焦各板塊差異化、細分化和特色化的功能定位,通過各主要市場引領帶動一批現代產業集聚發展的優質公司,繼續服務于金字塔尖公司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要創新區域性股權市場與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合作機制,繼續加強對創業投資市場監管與開放,拓展創投行業的融資來源,完善創投行業退出渠道,通過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基座,支持塔尖公司產業鏈上下游的優質企業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基礎層和創新層掛牌、在各主要證券交易所上市。
其次,在全市場注冊制改革基礎上,完善轉板機制,優化板塊聯動,細分上市條件,實現更大范圍市場擴容,引導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投早、投小、投專精特新硬科技,及早發現有潛力和代表未來發展趨勢的優質市場主體,使更多的優質企業成長壯大并脫穎而出為龍頭公司。
積聚內生動力 實現量質齊升
圖/中經視覺
《經濟》:2023年,資本市場看好哪些領域的“專精特新”企業?
張鵬:從長期主義視角看,我一直從經濟結構轉型和長期增長趨勢角度挖掘資本市場有潛力的標的。具體而言,一是關注處于產業鏈上關鍵節點、對產業鏈安全性和自主性具有重要影響,并具有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的關鍵企業。我國雖然已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但隨著產業技術密集度提升和分工不斷細化,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尤其是在產業鏈上提供核心零部件和重要材料的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產業的整體質量和安全。因此,具有核心技術、市占率高,居于產業鏈關鍵核心節點的高成長性“專精特新”企業成為投資者需要重點關注的標的;二是關注人力資本提升型與富含人力資本的高價值高護城河企業。從增長動力看,2022年,中國首次出現人口負增長,人口規模紅利式微甚至消退,而人力資本紅利是持續增長的重要源泉。同時,在全球低利率的環境下,資本供給過剩,傳統物質資本回報率下降,傳統資本要素退潮。對此,中國應當利用好低利率的有利環境,加大對關鍵基礎設施及人力資本的投資,以創新人力資本紅利代替傳統增長動力。因此,生物醫藥、大健康、廣義人力資本消費等提升人力資本的領域是值得關注的重點領域。此外,還要重點發掘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中人力資本集中的領域,比如,產品和服務的增值主要來自于人力資本而非傳統物質資本和勞動力投入,產品和服務能夠體現企業家精神和員工首創精神等無形資產。
《經濟》:企業取得“專精特新”標簽,會對自身發展帶來哪些積極影響?如何持續提升“專精特新”上市公司的質量?
張鵬:截至2023年2月17日,全國A股上市公司共計5093家,其中“專精特新”標簽企業1088家,占比21%;以服務中小企業發展和“專精特新”作為標簽的北證A上市公司共計171家,其中“專精特新”類上市公司70家,占比41%。無疑企業取得“專精特新”標簽將會對其發展帶來諸多積極便利,諸如提升知名度、獲得政府各類補貼以及稅收減免,同時也是對其高成長性的認可,使其在某一細分領域發展成為隱形冠軍或獨角獸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但標簽僅僅是萬里長征第一步,標簽的獲得是暫時的,而持續被消費者和市場貼上“專精特新”標簽才是長久的。因此,從長遠看,企業發展也要著眼于長期主義和價值投資,正確對待短期利潤波動與市場調整現象,將企業發展置于“百年老店”“老字號”的思維之下,聚精會神于主業,以過硬的質量和服務占據市場。最重要的還是要不斷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為企業發展提供堅實的制度基礎和保障,才能夠不斷加大研發創新投入,實現量質同步提升。
來源/《經濟》雜志、經濟網
記者/張軍紅 調研組成員/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