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明康德,什么時候能醫好投資者的心病?
文|?商小樹??音|?商小梅
從2000年的一間650平方米的實驗室,48名員工起步,僅僅用時十余年,就發展成為了中國生物醫藥行業最享譽盛名的CXO巨頭。
它,就是有著“藥中茅臺”美稱的藥明康德。
因為2007年成功在美國紐交所上市的光輝歷史,藥明康德董事長李革曾獲媒體贊譽為“華爾街首次為中國的頭腦買單”。
而在2018年5月,在一片千呼萬喚之中,A股資本市場也見證了“藥明系”的無上榮光。上市當天,股價封死44%漲停板,此后又連續拿下15個一字板,期間市值成功突破千億。
十多年來,無數光環加身的藥明系,也締造了一段又一段的“造富神話”,那么,究竟誰才是其幕后的“大贏家”?
答案似乎令人不寒而栗?——?近日,伴隨證監會的一紙公文,一年前鬧得沸沸揚揚的藥明康德股東違規減持近30億元事件浮出水面。
這時候人們才發現,經過一系列變相的資本收割之后,“藥明系”背后的大股東們已經不知不覺站上了人生的巔峰,而他們“創造”財富的秘訣,也讓無數吃瓜群眾驚嘆于資本世界的瘋狂。
1
逐利,是資本的天性,對于信息、資本、數據以及話語權的壟斷,會促使其踐踏法律的邊界,毫無顧忌地瘋狂收割。
5月14日,藥明康德發布公告稱,股東上海瀛翊投資中心(有限合伙)(下稱“上海瀛翊”)違規減持藥明康德未及時進行信息披露,收到了中國證監會下發的《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
(圖片來源于上市公司公告)
作為新證券法實施以來因違規減持被處罰的首個案例,中國證監會因此給予上海瀛翊警告,并處以2億元的罰款。
資料顯示,去年5月14日至6月8日,藥明康德股東上海瀛翊通過集中競價交易系統減持公司合計約1724.97萬股,約占公司總股本的0.7%,減持價格區間為143.49元/股至176.88元/股,減持總金額為28.94億元。
截至5月20日收盤,藥明康德股價為98.52元/股,相比上海瀛翊減持價格 143.49-176.88 元/股,最高降幅已經超過40%。
其實,上海瀛翊的高位減持行為,也只是藥明系大股東們在資本市場上貪婪“吃相”的一個縮影。
據有關媒體統計,最近一年來,藥明康德共有52條重要股東買賣記錄,其中僅5條增持信息。算上上海瀛翊的減持,近一年來藥明康德重要股東減持金額累計接近50億元。①
而翻看公司過往的公告可以發現,自2018年登陸上交所主板以后,藥明康德的股東們對于公司的減持似乎一刻也沒有停歇。
舉例來說:
2018年4月13日,藥明康德公開發行A股股票1.04億股,并于2018年5月8日在上交所上市。
而在2019年5月8日,藥明康德首次公開發行限售股到期解禁,解禁股份共計6.14億股,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52.51%。
而在IPO股份解禁日之前,這些原始股東們便毫不猶豫的拋出了首份減持計劃。2019年4月30日,藥明康德發布公告表示,上述7名股東擬減持不超過11.93%的股份,減持窗口期為5月29日至8月10日。②
最終,這7位原始股東不負“眾望”,在減持窗口期一到,就堂而皇之地拋售了8973萬股藥明康德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5.48%,累計套現66.26億元。
彼時,有很多人天真的認為,66.26億元的真金白銀撤退之后,大股東們的套現可能已經告一段落,作為真正看好公司的投資者,可以放心買入其A股股票“做長線”了。
殊不知,隨著CXO行業的市場空間不斷擴容,國內藥企紛紛加大研發投入,營收和業績基數不斷上漲的背后,也誘發了一波又一波資本的追捧和炒作,這似乎也為藥明康德大股東們的進一步減持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2019年8月14日,藥明康德再度發布減持公告,公司首發前重要股東擬繼續減持不超過10.74%的上市公司股份,可套現金額約為135.22億元。③
這一波減持的力度,比起以往有過之而無不及——要知道,在2019年8月14日當天,藥明康德A股全天的成交金額不過17億元,而整個滬市的交易金額,也才剛剛達到1739億元。
類似的案例似乎還有很多,對于藥明康德A股來說,天量的減持就如野草一般斬不盡,燒不絕,沖擊的不僅僅是市場的流動性,還有機構投資者和散戶持股的信心。
在2021年三季報披露后,人們發現,由藥明康德實控人李革、趙寧夫婦及其兩個合伙人有股權關聯的WuXi AppTec (BVI) Inc,也已經悄然退出公司的前十大股東行列,就連曾位居十大股東之列,擅于堅守的高瓴資本,也早已不知去向。
“春江水暖鴨先知”,每當藥明康德股價站上階段高位,或逢資本市場行情好轉之際,這些帶領公司打下江山的元老便不斷賣掉手中的股票套現,甚至不惜為此“讓”出十大股東之位,背后說明了什么,可想而知。
要知道,IPO本意是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而藥明康德之所以能夠不斷發展壯大,取得如今居高臨下的江湖地位,則更多是沾了資本市場的光。
2018年,若非在紐交所郁郁不得志的藥明康德得到了A股和港股發放的“通行證”,募集到高達88.55億元的資金,公司如何在最艱難的時候保住產能、得到充足的研發和投資資金還是個問題,更別提在未來幾年內保持穩定業績增長,占據產業優勢地位。
可以說,沒有A股和港股資本市場對其的“特別”照顧,藥明康德絕對不會有今天的好日子。
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大股東們卻不想著如何呵護資本市場流動性,或是加大回購、分紅力度,為投資者創造長期價值,而是一有機會就在高點瘋狂甩賣股票,把錢掏進自己的腰包,這樣的行為實在令人憤慨。
2
金融市場并沒有新鮮事,一場饕餮盛宴的背后,先知先覺的資本早已提前潛伏。
早在幾年之前就有人發現,7位從藥明康德原始股中大賺一筆的“幸運兒”,多為通過IPO之前突擊入股,才得以成為藥明康德股東。
招股書顯示,2016年3月14日,藥明康德前身“蘇州藥明康德新藥開發有限公司(下稱‘藥明有限’)”董事會作出決議,同意 WXAT BVI(藥明康德維京)將其持有的藥明有限 91%股權分別轉讓給 G&C VI(群云VI)等32 名受讓方。
上述提及的7位減持股東中,除了深圳市平安置業投資有限公司以外,其余6家均在這次交易中的32名受讓方之列,從而突擊成為藥明康德股東。
招股書上同時顯示,這次交易參照藥明有限截至2016年1月31日的凈資產值,各方協商確定本次股權轉讓中藥明康德的估值為35億元,轉讓股權單價均為3.89元/出資額。④
按照5月8日不復權收盤價80元/股計算,這部分股份對應的市值合計為342.4億元,相比初始投入本金增長19.55倍。
也就是說,這7位幾乎是在IPO前夕“搶籌”進入的股東,不僅沒有經歷“陪跑”公司成長的過程,而是在短時間內,以幾乎白菜價的成本就拿到了公司的股權,從而做成了一筆“穩賺不賠”的交易。
考慮到藥明康德較為復雜而分散的股權結構,這當中,也不排除有一些精通資本運作規則的投資者,通過股權代持、多層嵌套機構股東間接持股等方式,隱藏在擬上市企業名義股東背后,形成“影子股東”,這些影子股東如今究竟獲益多少,更加難以統計。
那么,為何藥明康德會允許這些“資本掮客”們突擊入股?是否有涉及利益輸送的嫌疑?這樣的交易是否具有足夠的合法、合理性?
我們不得而知。
3
最新發布的《2021福布斯中國內地富豪榜》顯示,“藥明系”執掌者李革家族以782億元財富,排名第41位。
李革,何許人也?
資料顯示,1993年,李革從哥倫比亞大學化學專業博士畢業。憑借其在攻讀博士期間發明的專利技術 “標記的組合化學技術”,李革獲得了風險投資,在美國第一次創業,創辦了一家生物醫藥公司。
而成立于2000年底的無錫藥明康德,實際上算是李革第二次創業的產物。
作為藥明康德的掌舵者,李革擁有著巨大的野心,和超乎常人的商業智慧。在他的構想中,藥明康德從來都不只是一家簡單的醫藥外包企業。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藥,沒有難治的病”。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藥明康德的“出海”之旅中,李革遇到的困難卻有很多,即便是藥明康德順利登陸紐交所,卻也面臨著機構投資者對其多元化探索不力,業績不斷下滑的拷問。
“藥明康德私有化的根本原因,是華爾街太過于關注短期業績。”
盡管自身經營管理不善的藥明康德,在美國“割韭菜”并不順暢,但董事長李革還是有一個堅定如一的美國夢。
“我相信,我一定能征服美國。”
正如那些在人生中年小有成就的中國富豪一樣,李革選擇了加入美國籍,同時,帶著他同樣入籍美國的幾位合伙人,把藥明康德變成了一家由美國人管理的公司。
是的,你沒看錯,幾位擁有著大量資源、資金、人脈優勢的美國大佬,一邊貪婪地享受著國外的各種福利政策,一邊還忙著把手里的企業分拆成3個上市公司,回到國內市場繼續“割韭菜”。
一邊,是國內廉價的人力成本,讓李革可以聘用廉價又高學歷的“勞動力”,然后為大型藥企提供外包服務,這種模式與富士康沒有本質的區別。
一邊,是這些產業大佬們借著資本市場的紅利,一邊“講故事”一邊大量融資,順手捎帶一波減持,把散戶牢牢囚禁在價值投資的泥潭之中。
京東CEO劉強東曾經說過,“去股市割韭菜的,沒有資格成為真正的企業家。”?
真正的企業家,應該把自己視為這個社會和社會財富的受托人,而不是圖著“賺快錢”的思想,一味的汲取社會資源,用于私人財富的積累。
4
對于一家藥企而言,研發無疑是決定其成敗、生死的關鍵。在醫改逐漸深化,帶量采購常態化的今天,行業基本面的改變已經觸發了主動創新和營銷轉型的信號,因此,創新研發人才一直受到本土醫藥企業的追捧。
對于主攻創新藥賽道的藥明康德而言,尤其如此。
2021年年報顯示,藥明康德在全球擁有34912名員工,其中11001名獲得碩士或以上學位,1302名獲得博士或同等學位。其中,從事研發的員工占比82.61%,為28841名。⑤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藥明康德一直宣稱其有著清晰明確的人才發展通道,“鼓舞人心”的人才激勵機制,但公司能夠提供給員工的薪酬,卻并不具有吸引力。
財報顯示,藥明康德2021年職工薪酬支出為15.8億元,員工總數為34912人,員工年平均工資僅僅為4.53萬元。⑥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極具“競爭力”的高管薪酬。
2021年,藥明康德董事長李革以2476.48萬元位居A股上市公司董事長薪酬排行榜亞軍,除董事長之外,副董事長、全球首席投資官Edward Hu(胡正國)從公司獲得的稅前報酬總額也高達777.12萬元,董事會秘書、聯席公司秘書姚馳稅前報酬總額約為202.86萬元。
根據權威媒體中新經緯的統計,2021年A股醫藥生物公司董事長平均年薪為175.75萬元,藥明康德高管的薪酬水平居于行業前列。⑦
高管與員工之間薪酬差距驚人,這樣的薪資制度設計,倒是頗有點英美等西方國家“大廠”的味道。
但在經濟普遍不景氣、普通工薪階層收入停滯的情形下,藥明康德高管我行我素的薪酬,是否會對勤懇工作,卻又無法體現自身價值的員工產生負激勵效應?這恐怕也將再一次拷問業界良心和道德底線。
而在薪資支付上開源節流,“壓榨”員工的同時,藥明康德對于股權激勵方案的使用,倒是一次又一次走在了行業的“前面”。?
比如,藥明康德2019年為450名員工量身定制的股權激勵計劃,僅僅對收入有考核要求,但是對凈利潤卻沒有任何要求,這無疑大幅降低了股權激勵達標門檻,但上市公司凈利潤,卻要因此被費用給吞噬。
毫無疑問,股權激勵,是企業為留住核心人才而進行的一種長期激勵機制。成功的股權激勵,有利于企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將企業發展壯大。但股權激勵方案如果不能得到科學的設計和執行,讓上市公司變成了一小部分人的定向取款機,對于中小股東的利益而言無疑是一種損害。
作為一家高速發展中的上市公司,藥明康德管理層追求經營性利潤和個人利益并非“原罪”,但是,李革們也需要想到,中國的企業家不是西方的資本家,資本無序擴張,寡頭壟斷,過度逐利,與當代中國的企業家精神格格不入。
站在時代的屋檐之下,“李革”們就算積累再多財富,終歸也不過是受到資本垂青的幸運兒而已。要想真正當好中國CXO賽道的領路人,他們需要思考和改變的還有很多。
注:
①2022.5.14,時代財經,《重罰2億刷新A股紀錄!藥明康德股東違規減持近30億,“先斬后奏”惹眾怒》
②2019.5.6,第一財經,《多名股東擬合計減持不超11.93%股份,藥明康德開盤跌停》
③2019.8.13,證券時報e公司,《成功套現逾63億后 藥明康德七原始股東擬再度減持股份不超10.74%》
④2021.6.19,新浪財經,《三方攪動千億資本局:不靠譜的股東、不知情的藥明康德、決不罷休的監管層……》
⑤2022.3.24,金融界,《挖財報」CXO龍頭藥明康德凈利潤增長72.19%,研發人員2.88萬占比逾8成,葛蘭旗下中歐醫療健康...》
⑥⑦2022.5.17,中訪網關注,《藥明康德醫不好投資者的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