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每日財報 沐言
因“寶萬之爭”而名聲大噪的寶能集團一向給外界財大氣粗的印象。然而,在資本市場揮斥方遒、風光無兩的寶能集團卻因資本無序擴張,開始潰敗。
(相關資料圖)
如今,南玻A如脫韁野馬,其話語權被大幅削弱;對中炬高新的持股因被動減持快速下降,二股東正在一旁虎視眈眈;持有的韶能股份股權則已處在司法拍賣中。
對于寶能系來說,需要面對的危機,還遠遠不止上述三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權。年報數據顯示,隨著債務危機加劇,作為寶能系核心的金融、資本運作平臺,鉅盛華2021年底的有息負債已接近830億元,融資、擔保對外訴訟則超過550億元。
恐失中炬高新、韶能股份控制權
8月18日,被稱為“醬油第二股”的中炬高新(600872)發布減持公告,大股東中山潤田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山潤田”)于2022年6月8日至2022年7月18日期間被動減持公司股份約2166萬股,減持股份占公司總股份為2.76%。
變更后,中山潤田持股比例從20.56%降至18.10%。
《每日財報》留意到,從去年8月中山潤田開始了被動減持之路,期間發布了7次減持公告,減持主體都為中山潤田。根據披露,從2021年8月初到今年7月18日,中山潤田在中炬高新的持股比例已經從最高時的25%一路降至18.1%。
這次的集中減持,源于今年2月21日,中山潤田收到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執行裁定書,判定執行申請人廣東粵財信托有限公司(“粵財信托”)變價中山潤田持有的公司2655萬股股份,以清償債務7.25億元及利息。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1年末,中山潤田持有中炬高新的1.93億股中,已有1.63億股處于質押狀態,占比高達84.78%。由于股票處于質押狀態,中山潤田控股股東寶能集團又債務壓頂,不排除后續有繼續被動減持的可能。
與寶能系一步步的被動減持相反,中炬高新二股東火炬集團卻開始了增持。7月18日,火炬集團的一致行動人天津鼎暉寰盈股權投資合伙企業(下稱“鼎暉寰盈”),通過大宗交易增持868萬股,占比1.09%。根據公開資料,鼎暉寰盈的執行事務合伙人為鼎暉百孚,是鼎暉投資旗下的投資平臺。如此,二股東以及其一致行動人持有的公司股份增長至12.31%,兩者的股份差距也縮小到5.53%。
(來源:中炬高新公告)
如今中炬高新董事會中,兩方陣營的力量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今年3月24日公告稱,在中山火炬工業聯合公司常年任職的萬鶴群成為中炬高新新任董事,她也是中山火炬聯合公司法人代表兼董事長。
2015年,“寶能系”在寶萬之爭前,就盯上了中炬高新的醬油生意。2019年3月,中炬高新實際控制人由中山市火炬開發區管委會變更為姚振華。然而隨著中山潤田的不斷被動減持,寶能花費4年時間取得的控股權岌岌可危。
當然,我們也注意到,中山潤田也為了控股權做了努力,曾在2021年7月宣布了公開定增。彼時,公司擬向控股股東中山潤田折價發行股票,募資不超過77.91億元,用以擴張調味品產能。如果該預案能順利執行,中山潤田持股比例將提升至42.31%,鞏固控股地位。
遺憾的是,定增因需要提前剝離房地產業務,而房地產業務涉及訴訟,進程受阻,至今未實施。
除了中炬高新之外,寶能集團恐失另一家上市公司——韶能股份。7月22日,韶能股份發布公告稱,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下稱“深圳中院”)擬將公司第一大股東深圳華利通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華利通”)持有的1.42億股在淘寶網絡司法拍賣平臺進行公開拍賣,占韶能股份總股本13.11%。
公開數據顯示,華利通為深圳市鉅盛華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后者為寶能集團控股公司。從股權剖析來看,華利通的實控人正是姚振華。1.42億股韶能股份股票擬被司法拍賣,意味著姚振華將失去韶能股份的控制權。
當前,寶能通過鉅盛華、華利通持有的中炬高新、韶能股份、南玻A的股份絕大部分被質押,待強制執行,市值超過70億元。
隨著債務壓頂,質押的股份開始被強平,寶能集團也只能黯然離場。
債務纏身寶能深陷危機
寶能集團的流動性危機早有跡象,“寶能系”相關的信托以及理財產品去年陸續逾期,多家金融機構施壓的消息也屢見公開渠道。
去年8月,姚振華還在“中國寶能”的微信公眾號給市場打氣:“寶能遇到了階段性困難,但屬于發展中的困難,而且總量不大,在可控范圍內。”但真實的困境可能要市場預期的要困難的多。
去年10月20日,中炬高新公布了收到上交所關于《控股股東股份質押事項的監管工作函》的回復公告,其中披露了寶能集團的財務狀況。
截至2021年9月底,寶能集團合并報表總資產約8300億元,剔除并表金融資產及負債后集團總資產約4300億元,有息負債合計為1918億元(包含銀行貸款、信托貸款、理財產品及發行的公司債券),對外擔保余額308億。
從這份報表還不能看到債務壓頂的緊迫性。
今年7月,作為寶能集團的錢袋子——控股67.4%的深圳鉅盛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鉅盛華)公布了2021年公司債券年度報告。從這份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寶能集團出現了嚴重的流動性危機。
根據公告,2021年,鉅盛華營收743.9億元,同比減少22.8%;凈利潤虧損115.23億元,同比下滑241.61%。截至年末,有息債務余額822.91億元,公司以及子公司對外擔保總額為572.89億元。
(來源:鉅盛華2021年債券年度報告)
鉅盛華有息債務中,2021年銀行貸款逾期了97.63億元;非銀行金融機構貸款逾期了246.64億元。2022年內到期或者回售的有息債務總額還有360.44億元。
被債務搞得焦頭爛額的寶能集團不得不通過出售資產、被動減持股份來應對各方金融機構的施壓。
據深藍財經的統計,截至2022年一季度,至少有63家金融機構起訴寶能,僅涉案本金就高達723.22億元。
這批起訴的原告幾乎涵蓋了所有金融機構的類型,包括國家政策性銀行、五大國有銀行、四大AMC,乃至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還有信托、融資租賃、商業保理、私募公司等,覆蓋面之廣著實令市場大吃一驚。
被告方面,幾乎囊括了寶能集團的各條業務線,分別有深圳市寶能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寶能控股(中國)有限公司、寶能地產股份有限公司、寶能物流集團有限公司、寶能百貨零售有限公司、寶能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觀致汽車有限公司、深圳市鉅盛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華利通投資有限公司、中山潤田投資有限公司等公司,而這些公司是寶能系核心經營主體和融資平臺。簡言之,寶能系旗下地產、汽車、物流、零售、上市公司等板塊均牽涉其中。
事實上,寶能集團幾項主營業務板塊都爆發了問題。寶能地產方面,受整個地產大環境的影響,部分地區在建樓盤被迫停工,項目爛尾;新能源車方面,雖然自稱車型已經出來了,隨時可以上線做樣車投入生產,但是由于資金鏈出問題,大量拖欠供應商的貨款,新車型遲遲不能上市,部分地區甚至無4S店維修保養被列入消費黑名單,寶能汽車舉步維艱。此外,寶能還曾一度開展過生鮮和手機業務,但這兩塊業務沒多久便已夭折。
為解決危機,寶能集團以及關聯方正在絞盡腦汁,但似乎都無濟于事。
興也資本運作,敗也資本運作。深陷危機的寶能系,還能否挽狂瀾于既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