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以來,汽車消費屬性崛起、電動化智能化紅利爆發,都帶來了行業變革與新的機遇,我們看到龍頭零部件紛紛搶占行業紅利,快速進行橫向產品擴張與縱向產業鏈延伸,營收快速增長,零部件行業前三季度營收增長20%。與此同時,去年開始行業也面臨上游原材料普漲的情況,市場預期時常在收入擴張的利好與原材料上漲的利空中波動。
規模效應對沖原材料上漲,到底對毛利率會如何影響?我們以2020 年年報為樣本,對30 家主要汽車零部件企業進行成本結構拆分,進行了敏感性分析,探討其中規律性結論。
汽零企業原材料占比35%-90%,企業資產越重,原材料占比約低汽車零部件企業原材料占成本比重的分布范圍較廣,依據原材料種類和生產加工模式,原材料成本占比從35%到90%不等,可劃分為七類:
汽車電子類(如德賽西威、星宇股份等):原材料占成本比重為70%~92%。企業采購電子元器件、塑料件等進行組裝,外采率較高,資產較輕。
金屬類(鋼、鋁等金屬加工型企業),原材料占成本比重為35%~80%。鋁壓鑄和機加工類企業通常設備投入大、制造費用高,原材料占比較低;鋁擠壓和總成組裝類企業資產較輕,宏觀點評:結構性寬松先出手 3月LPR尚未調降宏觀點評:結構性寬松先出手 3月LPR尚未調降原材料占比較高。
化工塑料類(如汽車內外飾件企業):原材料占成本比重為65%~80%。原材料主要為塑料粒子等與石油化工相關的材料,需要投入設備和模具,但資產較輕,原材料成本占比處于汽車電子類企業與金屬類企業之間。
橡膠類(主要為輪胎企業):原材料占成本比重為77%。原材料主要為天然橡膠和合成橡膠。
玻璃類(主要為福耀玻璃):原材料占成本比重為44%。原材料主要為純堿、石英砂、PVB 等(企業通常自產自用浮法玻璃)。
綜合類(如上聲電子、恒帥股份等):原材料占比為70%~75%。原材料占比雖然較高,但其使用的原材料種類廣泛,且每種材料占比不高。
規模效應是對沖原材料漲價的舉措之一,原材料占比越低,規模效應越強企業的營業成本主要由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制造費用、能源費用、運輸費用等部分構成。我們假設一年時間維度內制造費用、人工費用、運輸費用保持不變,企業產品不提價?;诖耍覀儨y算發現:對于原材料成本占比40%的企業,若原材料漲價10%,銷量增長7%即可對沖;原材料成本占比60%的企業,若原材料漲價10%,需銷量需增長18%才能對沖。據此得到如下結論:企業資產越重、制造費用越高、原材料占比越低,規模效應的對沖效果越強(金屬加工類企業 >
玻璃類 > 內外飾類企業 = 橡膠類企業 > 綜合類企業 > 汽車電子類企業)。
但需要說明的是,基于以下幾點,原材料漲價對企業的影響低于假設結論:1)企業原材料種類多,并非全為同一類大宗商品,可分散漲價影響;2)企業原材料通常包含上游供應商的外采件,可減緩部分大宗原材料的成本傳導;3)部分企業與下游達成協議,采用聯動定價機制,可平滑大宗原材料漲價影響。
風險提示:測算基于假設,與實際有出入;原材料漲價超預期;收入增長低預期